English

怎样对待学术批评

1998-12-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新时期以来,学术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这一点勿需多言。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伴随着学术繁荣而应出现的学术争鸣现象却冷冷清清,令人遗憾(文学界情况可能稍好)。学者们各说各的话,各唱各的戏,井水不犯河水。不少人抱怨说目前学术界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缺乏讨论和正常的学术批评不能不说是其原因之一。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一是很多人不愿意站出来提批评意见,不愿意得罪人。比如报刊上铺天盖地的书评,绝大多数是捧场之作,或学生捧老师,或哥们之间做人情,或自吹自擂,此类书评是典型的现代八股文。二是被批评者接受不了真正的批评意见(尤其是尖锐的批评意见),这个原因可能更为重要。别人表扬你,你就沾沾自喜,以为比谁都高明;别人批评你,你就暴跳如雷,老虎屁股摸不得。这种不正常现象严重影响了学术批评的正常开展。

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研究更需要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需要扎扎实实的史料功底和考证功夫。可实际上,受学术界普遍存在的浮躁学风的影响,水平低劣、错误百出、甚至抄袭别人的论著不时跃入人们的眼帘,驱之不尽。在这种令人担忧的学术氛围中,《历史研究》杂志先后发表了《必须遵守学术规范——从“强国之梦”系列丛书说起》、《攻瑕批谬,意在求全——评〈司马光日记校注〉》、《是学术创新,还是低水平的资料编纂?——评杨子慧主编〈中国人口史统计资料研究〉》等几篇大书评,批评非常尖锐。《中华读书报》最近也连续发表了多篇批评文章,并呼吁建立严格的学术规范。这些文章在史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都引起了很大反响。

前不久,《南方周末》发表了《大型图书如此质量》一文,对十卷本《中国近代史通鉴》提出了批评,《文摘报》不久后作了转载。作者是一位80余岁、耳聩目花的退休老人,他是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写出那篇文章的。应当说,由于理解不同等原因,老者的批评部分可以商榷,但其指出的问题确实是存在的。作者以及广大读者本以为编纂者们会接受教训,虚心地接受批评。不想一个月后,《南方周末》又发表了《一篇多不实之词的书评》一文,对书评作者大加挞伐,似乎这位老者讲的多不在理,尽是诬蔑之词。更为离奇的是,此文对《文摘报》亦怨气十足,莫名其妙地横加指责。

这涉及到怎样对待学术批评,及怎样对待新闻舆论监督的态度问题。毫不客气地说,能不能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严肃的学术批评,在当前已不仅仅是一个有没有勇气承认错误的问题,还是一个如何端正学风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怎样做人的问题。

现在学术界有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即不允许别人批评。一旦有人批评,他们就认为批评者纯粹是和自己过不去,故意找茬。据笔者所知,写批评文章的人往往并不认识被批评者,他们几乎都是从纯学术的角度写批评文章的。当然,有些话可能说得尖锐些,甚至有些尖刻,显得不太妥当,但从整体上看是严肃认真的。如果没有此类批评,大家你好我好,学术界岂非死水一潭?因此,被批评者应当调整自己的心态:你们既然有勇气出书,有勇气把粗制滥造的东西拿给读者,就应有勇气承认错误;你们既然知道被批评的滋味不太舒服,就应接受教训,别再匆忙出书,别再出现那么多的“硬伤”,别再抄袭别人,以及别再随便当顾而不问的顾问和主而不编的主编。

新闻舆论的监督批评在打击制假售假、浮夸虚报及各行各业的不正之风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学术界,新闻舆论监督显然还未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学术界对新闻舆论正常的监督批评很不习惯,态度没有端正。仍以《中国近代史通鉴》为例,《一篇多不实之词的书评》苛刻地指责《文摘报》“在未经任何核实的情况下以更加鲜明的标题将林文迅即转载”。众所周知,《光明日报》主办的《文摘报》向来以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广大读者中拥有很高的信誉,从来不哗众取宠。此前该报曾摘发过不少批评文章,无不受到读者的欢迎。《文摘报》只是转摘其他报刊的文章,因此它原则上只要精选精编,忠实于原文,提供尽可能多和有用的信息,此外读者并无过高的要求;因此,所摘编文章即使有可指责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批评、商榷,没有必要采取含沙射影的方式进行人身攻击。

由于目前严格的学术规范尚未建立,学术著作出版监督制度不健全(严格说来,目前尚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的学术著作出版监督制度),以及普遍存在的浮躁学风的影响,因此已出版的学术著作无法保证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学术同行之间开展正常的、严肃认真的、具有开放心态的学术批评,就显得非常必要。学术发展史证明,没有学术争鸣和批评,就没有学术的繁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