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青主与海涅兼及他对德语文学的翻译

2001-02-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吴晓樵 我有话说

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外国文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著录了一部较罕见的中国早期出版的海涅诗集《海涅最著名的爱诗》,译者署名“青主”。书目编撰者对此书的说明为:“诗集。未见书,据《汉译东西洋文学作品编目》(真美善书店1929年版)转录,出版年月、页数不详。”不过书目编者进一步考索出该译本出版单位为“X书店”(未能注明所在城市),时间为“1929年以前版”。这部译作的著录曾引起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倪墨炎先生的兴趣,做了考证译者本名的尝试。笔者也一度对此发生兴趣,平时留意于此,曾在鲁迅先生的藏书目录中发现了这部稀见的著作。前些时候阅读廖辅叔先生的文集《乐苑谈往》(廖崇向编,华乐出版社,1996年),不料竟有更大的收获。

原来译者“青主”竟然是解放后蜚声于德语文学翻译界的廖尚果先生早年“忘命乐坛”的化名。青主,在中国音乐界,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名字。

青主,原名廖尚果,1893年6月7日出生于广东惠州,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杰出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他早年在家乡参加了推翻满清的革命行动,1911年的辛亥革命期间,他在攻打潮州府的战斗中,击毙知府,荣立战功。1912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德,入柏林大学攻读法律,课余旁听哲学、音乐等课程,1920年获法学博士学位。青主在留德期间博览群书,兼收并蓄,阅读了康德、黑格尔、叔本华以及莱辛、歌德、席勒和海涅等人的作品,尤喜海涅。同时他对音乐发生了浓厚兴趣,曾聆听现代派音乐大师勋伯格作品的演出。他与毕业于柏林国立音乐大学的德国姑娘华丽丝结为伉俪,于1922年返回祖国,在当时的国民革命的中心广东任职。1927年国民党右派实行“清党”,青主遭到汪精卫的通缉,亡命香港。1928年春,青主潜至上海租界,与其弟廖辅叔隐姓埋名(一为黎青、一为黎斐),开始了他自称的“忘命乐坛”的生涯。为谋生计,他们在上海北四川路开办以出版音乐书谱为主的“X书店”。X书店也刊行过毕加索和马尔克·沙加尔的绘画。上面提及的青主所译的这部海涅诗集也正是由他自己主持的“X书店”出版的。由于经营不善,不久后书店倒闭。

《海涅最著名的爱诗》译自海涅的《抒情插曲》。青主的弟弟、音乐教育家和德语文学翻译家廖辅叔先生回忆青主当年翻译此书的情形:

“他译海涅的《抒情摇曲》,总是根据诗的内容决定采用什么形式。有时是整齐的四言和五言,有时是长短句,有时又用骚体,有时也全是白话。读起来真有五光十色的感觉。由于没有持久的不断的实践,并不是每一首都是很成功的,有人说他译得太自由甚至不免草率,那却是没有亲眼看过他苦心孤诣的劳作的缘故。……他翻译《抒情插曲》的时候,有时也会拈出一首来要我试译。我总是规规矩矩的字字忠实于原文,他看了说“太呆板。”我于是再译一次,比上次自由些了,他又说:“太空泛,没有把原诗的意思贴切地再现出来。”他一边说,一边把自己的译文写出来给我看。这是要我从实践中领会译诗的甘苦,以便迈出稳当的一步。”(《青主谈艺》)

在三十年代,他翻译海涅的关于国王与刽子手的叙事诗来哀悼邓演达。当时,青主还写了一本九十四页的小书《歌德》,收入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署名“黎青主”,1930年出版。此书销路甚广,数次再版,并不难觅。可能这也是他为生计谋的著作。

廖辅叔先生这样总结青主“忘命乐坛”初期所取得的成绩:

“我只想记一笔从1928年至1931年不到四年的时间用青主这个名字发表的作品。歌曲方面有《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红满枝》、《我劝你》及一本《清歌集》。音乐论著有《乐话》及《音乐通论》。文学方面有一本传记性质的《歌德》,翻译了海涅的《抒情插曲》及《豪福童话》,此外还有散见于各个音乐刊物的文章数十篇,其中开始介绍勋伯格和巴托克。这里还应补上一笔的是,他还介绍了毕加索和玛克沙加尔的表现派绘画,以及毕加索和赫尔曼·巴尔的论文。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他开始写了十几万字但还没有写完的《德意志文学史》。”(《纪念青主百岁冥诞》)

青主翻译的两本《豪夫童话》(据廖辅叔《青主遗事点滴》),今已很难考索。青主在音乐美学上的成就和贡献,也为中国音乐界所认识并得到承认。他的事迹已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分册。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的多卷本《中国近代音乐家传》也收入了有关他的传记(见第一分册)。青主受奥地利表现主义理论家赫尔曼·巴尔(Hermann Bahr)的著作《表现主义》的启发,提出了音乐是“上界的语言”的命题,主张音乐是心灵的表现,是主观的创造,具有改善人类心灵的功能。

廖辅叔先生还记述了一件青主在抗战期间引述德国著名左翼作家贝希尔的诗歌来讽刺蒋介石的轶事:

“1944年,在桂林田汉主持的为柳亚子祝寿大会上,他站起来做了长篇的发言,一面颂扬了柳先生坚持原则,援引流亡苏联的德国反法西斯诗人贝希尔的十四行诗《摩拉将军》,对那位法西斯将军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说在他身上只有那套军服像个人样。听的人都明白这是影射蒋介石。”(《略谈青主的生平》)从这则轶事可看出青主同贝希尔等德国反法西斯作家的文学渊源。在解放后,他翻译出版有贝希尔的《诗四首》。实际上早在广州革命时期,他就从德国共产党机关刊物《红旗》(Die Rote Fahne)上翻译了一首《四面敌人》的短歌来暗示当时革命所面临的复杂环境。抗战后,他接受廖辅叔的建议,去同济大学教授德文,“为了自选教材,他叫我把我历年收存的《国际文学》德文版搬给他,希望通过这些反法西斯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正统以外的德国文学,以便看到课堂以外的广阔天地。”(廖辅叔《略谈青主的生平》)《国际文学》是自三十年代起在苏联莫斯科用多种语言出版的反法西斯文学刊物。

青主因从事于进步政治事业构祸于当局,而遁迹于乐坛,在乱世中求生。青主的遭遇使我联想到另一位因政见不同而遭牢狱之苦的德语文学翻译家郑超麟。当年,他则化名绮纹译介了数量不少的现代德语文学作品。

抗战结束后,青主任教于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教授德语,间或从事文学翻译工作,终其一生。在建国后,他终于得以用真名“廖尚果”发表著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短短的几年中,他翻译出版了约翰内斯·贝希尔(Johannes Becher)的《诗四首》(1955)、西格斯(Anna Seghes)的《一个人和他的名字》(1956),冈特·布劳恩(Günter Braun)的《最后一次斗牛》(1957)、约翰娜·布劳恩(Johanna Braun)的《逃出盗窝》(1959)、维尔尼(Jules Verne)的《冲破封锁线》(1957),郎格(Horst Lange)的《约哈山的猎人》(1957)、普罗德尔(Günter Prodohl)的《采珠女工》(1957)、维普(P.Wipp)的《贩卖黑奴》(1957)以及浪漫派大师霍夫曼(E.T.A.Hoffmann)的著名童话《咬核桃小人和老鼠国王》(1957)等。从他这一时期出版的译作来看,他解放后的翻译活动当以译介民主德国作家的作品为主,以通俗小说为主,上列九部翻译著作中,就有六部(布劳恩夫妇、维尔尼、郎格、普罗德尔、维普)系当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惊险小说译丛”,他所译名家著作相对而言数量较少。这与五十年代当时中国翻译德语文学的主流气氛是相适应的,如他在翻译霍夫曼的童话时,心中惴惴,担心有“浪漫自由”之嫌。当时的文学观点,也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他翻译题材的选择。

1959年青主因患癌症在南京去世,享年66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