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学名著导读: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2001-05-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据初步调查统计,文学名著导读中,仅记者发现的就不下20个版本,其中时间较早的是1997年7月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的《百部文学名著导读丛书》,出版时间最集中的是2000年,直到今年1月还有新的版本出来。

去年国家教育部为推进中学素质教育的深入,正式颁发了新的中学教学大纲。其中语文部分增加了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规定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量必须达到100万字,并对在校初、高中生分别给出了10本、20本书的推荐书目,都是文学名著方面的书。一向反应敏锐的出版社当然不会错过这次良机。不久后,有关“导读”、“解读”类的书在图书市场就花开处处了。

对于出版社来说,花开的目的是为了结果。然而,能否结出香甜的果实,恐怕还得图书市场销售说了算。记者发现,尽管导读本出的是琳琅满目,但销售形势的确不容乐观。

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二层,记者看到一些驻足导读书前的读者只是随手翻翻,真正购买的人寥寥无几。记者在与他们的闲聊中发现,原来大多数人只想看看名著书目,对内容兴趣不大。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三一名女生很有趣,她说自己看“导读”就是把它当作“导购”,书目中有吸引她的书,她就会直接去买原著。别的读者也纷纷说:“导读太浅显了,读起来没劲!”“导读无法保留原著的完整性,让人不放心。”“别人(哪怕是名家)分析的,我不一定赞同。”一位张姓读者还诙谐地说他不喜欢导读是因为“感觉它像第三者插足”。

好容易逮着一个购买导读书的,记者如获至宝,立马上前与之交谈。这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一的一名女生。记者特意留心了她所选中的版本,是京华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中外名著解读丛书》。翻开一看,果然不同于其它一般导读本。它最突出的,是采用国际流行的五大读书法,即比读、美读、议读、参读、比读。问她为什么会买这本书,她回答得很干脆:“想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又觉得这本书挺好的,符合自己的需要。”

京华出版社的这本导读书是否真的棋高一着呢?据西单图书大厦三层值班经理祖志婷女士介绍,《中外名著解读丛书》在两个月内卖出50套(12本/套),占同类读物销售之首。此外,二层少儿部主管陈萌反映,人民文学出版社《朝花夕拾》、《呐喊》的导读本较受欢迎,广西教育出版社的《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中学生导读本》、四川人民出版社的《中学生课外阅读与欣赏》销售平稳。王府井书店企划部王志鹏经理也为记者提供了大致吻合的信息,京华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两家的导读本在同类书中销售名列前茅。记者经过比较发现,人文社的版本以突出原著为主,没有缩写,而京华版的则着重强调能力的训练。前者挂着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定书目的牌子,后者注明了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的字样。同属一类读物,为什么这两种如此“冒尖”?原因首先得从自家找起。

一是选题的权威性、科学性、趣味性。作为文学名著导读,首先面临的问题是选择哪些名著。这当中的学问不小,名著选好了,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同是一家出版社出的导读书,选题的不同也会带来销售上的差异。例如在王府井新华书店,同是京华版的解读系列,两个月内《红楼梦》卖出242本,而《女神》只有50本。在西单图书大厦,同是广西教育版的导读本,迄今为止散文卷(2)卖出244本,而戏剧卷只有82本。同是人文版的必读书,《呐喊》、《野草》在两个月内卖出3400多册,而其它也就2000来册。祖志婷女士反映,文学名著导读的消费群体以学生为主体,而他们目前最欢迎的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近现代散文和外国名著。

二是体例的合理性、创新性。目前的导读本基本上可分为三类:一是原作模式。把原作原样地提供给读者,如人文社。二是原作+点评模式。如京华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三是介绍评论型,有的是原著缩写+阅读指导,如山东友谊出版社;有的是相关背景资料+精彩段落推荐,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还有的是纯粹介绍性的,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从销售情况来看,越贴近原著的导读就越容易被读者接受。评点类中有新意的较受欢迎,广西教育出版社开辟了“自评”专项,在读者中的反响不错。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一语文教研组组长王艳对此就颇为赞赏,认为自评充分尊重和发挥了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打破了传统眉批的框架,是实行真正对话精神的新尝试。

除此以外,书的定价也有一定的影响。四川教育出版社的《百部文学名著导读丛书》出版时间最早,但迄今为止在西单图书大厦只卖出一套(出版社方面也反映有1/3库存),因为书的码洋太高(480元/套),并且还不单卖,对一般学生来说难以承受。相反,四川人民出版社则充分发挥了自己低价位的优势,每本书的价格都在十元以下。

问题是,即使做得好的导读也没有火起来,更深的原因在哪里呢?为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四大名校(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各附属中学的部分老师和学生。在问及学生愿意看文学名著原作还是导读时,100%的学生回答,爱看原著。他们的理由也很一致:一、导读或节选,或缩写,或删减,会漏掉很多精彩的句子和篇章;二、导读中别人的意见或观点他们不一定赞同,又不愿意受其影响,读原著可自己做出独立思考和判断;三、原著经过历史检验已成经典,即使看不懂也没关系,可以慢慢品味,反复阅读。

老师的意见倒是有些不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一语文教研组组长王艳认为,让学生读导读本比读原著更有益,理由是现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而导读可以帮助他们尽快把握文学名著的精髓。但更多的老师则是持另外一种观点,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一位高二语文老师的话说就是,每个人对名著的理解不一样,没必要按别人的思维框架去阅读,必须亲力亲为。北京101中学高二语文组的几位老师一致认为,阅读原著是一种慢慢消化和接受熏陶的过程,再说,也不能小瞧了现在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其中一位老师说她的儿子还在小学5年级,就已经开始读《西游记》原著了。

如此看来,导读本要适应市场还需做进一步改进。导读本中的走俏一族及读者调查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第一,导读应尽可能贴近原著,以不做一字改动者为佳,切忌对原著进行缩写或任意删减,因为这最让读者反感。第二,导读选题应力求篇幅短小,这既能保证对原著不做一字改动,又能充分发挥其短小精炼,易于理解的优势。就图书销售市场来看,以中国近现代名家散文备受学生读者青睐,而外国作家部分还可进一步开掘。第三,对于篇幅较长的小说、剧本等类型的原著,应力求在评点上求新,在编排体例上求异,要尊重的读者的参与精神,千万别给人自说自话的生硬感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