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师、名家站稳江湖

2001-05-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张志雄 我有话说
今年“两会”期间,72岁的政协委员周海婴大声疾呼,不要“克隆”《鲁迅全集》。无独有偶,另一位大师级人物陈寅恪也成为关注的热点,先是《柳如是别传》面世一月首次付印的一万本全部售罄。接着,尚未问世的《陈寅恪书信集》因首次披露这位杰出史学家拒绝同日伪修订历史教科书而提前引人世人关注。这是一个流行注意力经济的时代,于是有关大师、名家的图书,如文集、书信、日记等被出版社精心整理后再版,赫然摆放在书店人文社科区最显眼的位置,如同那些当年叱咤学术界的作者一样散发出厚重的魅力。

大师、名家的著作是超越时空的经典,而堪称大师、名家的实在只是少数,为国人津津乐道、家喻户晓者更是少之又少,出版界不惜代价,纷纷把目光投向这个领域。胡适首当其冲。1998年11月,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胡适文集》全12册,收入了胡适生前发表的各种著作、文章,还酌情收入部分未刊的手稿、遗稿,附录里还收录了胡适的《先父年表》、《补世系表》。一个月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出版了《胡适文集》全7册,序言里说:“力求较全面地展现作者的文学成绩和基本文化思想。”时隔不到一年,1999年10月,安徽教育出版社推出了《胡适著译精品选》全10册,据出版说明,这还只是该社出版《胡适全集》前先行出版的胡适在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近两年出版的有关胡适的其它作品还有《胡适精品集》(全16册,光明日报出版社)、《胡适学术文集》(全5册,中华书局)。这些大部头的丛书从一个层面展现出大师特有的吸引力,也给读者提供了多样的选择。

精选部分作品单独先行出版的确是个不错的策划,出版社做完胡适做陈寅恪。北京三联书店将所能找到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全部著述集结出版,名为《陈寅恪集》。一反常规的是,全集中影响最大的《柳如是别传》以单本的形式提前面世,有媒体大喊“图书市场看好纯文学类著作《柳如是别传》”,孰不知卖点根本不在“纯文学”。《柳如是别传》是陈寅恪先生晚年呕心沥血之作,至今对它的解读仍然是历史学界、文学界争论的话题之一。

看好大师作品的出版社摸清了市场,依据读者群分层的理论,瞄准了知识分子和文化白领阶层,投其所好。这部分读者崇尚书籍的精品阅读,所以对图书的包装很看重。《宗白华著译精品选》一身雪白,封面有一副素雅的国画,与书的美学内容相映成趣,恬淡悠远。三联书店出版的《钱钟书集》,密封在红木盒内,厚重无比。《冰心全集》(海峡文艺出版社)小心翼翼地珍藏在金丝缎面包装的盒子里,名为“豪华珍藏版”。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大师、名家经出版社整理再版的作品开始显现出“个人化”倾向。譬如,书信、日记,这些都是“个人化写作”的东西,如《胡适往来书信造》(河北人民出版社)、《近代学人日记》(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包括了张元济等6位名家的日记共7册),这些日记是研究学者个人治学思想的第一手资料,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一位学者说:“史料整理,倘认真为之,比时尚化的文学观更出思想。近两年此类图书走俏,原因也在这里。”

大师、名家的著作出得火,有关他们的研究作品更不寂寞。比如《回望鲁迅丛书》(广西师大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的作者就包括:林语堂、梁实秋、周作人、周建人、柳亚子、萧红、艾芜、钱理群等近现代文坛重量级人物。据介绍,这套丛书包括散文和论文专著两部分,是迄今为止关于鲁迅研究的一次较为全面和规模较大的文献汇编。《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2出版)是1999年召开的“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翻开目录,前三篇文章的作者依次是:季羡林、周一良、王永兴,无一不是学术界“硕果仅存”式的老前辈。《汤用彤全集》(全7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有两个序言,第一篇作者是季羡林,言其为大师做序“颇惶恐”,第二篇作者是任继愈,开篇便说“特向读者推荐这本书”。常言道“一个好汉三个帮”,抬出大师、名家也要讲究“规格”,有其它名家的助阵,恐怕读书人就更有力量说服自己把书买下来。

看来,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大师、名家,他们“稳站江湖”会给都市的文化生活添色不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