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届评奖活动组委会有关人士答记者问

2001-05-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姜 坤 我有话说
由中国科协、新闻出版总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作协等四家单位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评选结果日前揭晓,将于本月20日召开颁奖大会。入围名单自4月25日在本报公示以来,记者接到许多读者来信和来电,对这次评奖活动高度评价,也有读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这次评奖活动组委会的副秘书长李建臣先生。

记者:有读者反映对评奖的指导思想、评奖标准及评委产生办法等情况还不太清楚,您作为本届评奖活动组织单位的主要成员,能否向大家再说明一下?

答:这次活动是四家部委级单位联合举办的,作为其中一个具体的工作人员,我可以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关于这次评奖活动的指导思想、图书的参评条件等在评奖通知里写得比较清楚,这个评奖通知下发到全国每一家出版社,每一个省、市、区的新闻出版局,每一个省、市、区的科协,和170多个全国性学会,同时又在科技日报、新闻出版报等6家相关媒体进行了报道。关于获奖条件,我们评委会秘书处拟订了一个15条的评选标准细则,对每一类参评的科普作品都作了相应的比较有针对性的参考标准,对这份细则,评委们都非常认可,并未提出不同意见。比如翻译作品,要求要介绍国外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科技成果,同时要紧密结合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状况和国内需求的迫切程度,要适合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要有助于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经济建设和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评委会根据申报图书情况共分基础理论、工业技术、医学、农业科学技术、科学文艺、少儿科普、综合、翻译等8个组。60多位评委的产生是经过四家主办单位反复商量确定的。评委的组成既有关注科普工作的科学家,也有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还有有关的科普出版专家。而且考虑了不同时代、不同领域、不同学术流派的代 表人物几个方面组成。

记者:这次评奖涉及科普图书种类很多,既有注重科学思想和精神的作品,也有不少比较实用的技术推广用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翻译类作品也第一次进入评奖范围。请问这次评奖各类书的入围比例是如何确定的?

答:这次评奖,各类书的入围比例大体上按每类书申报数量的相对比例来确定的。每类书的入围比例都在申报图书总量的25%左右。申报图书共636种,其中160种入围,最后129种获奖。这次评奖,非常注重弘扬科学精神的作品,对科学人文图书等新型科普非常关注,但是,传统的科普、实用技术的科普也依旧还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次评奖把翻译类图书纳入评奖范围,在科普图书的评奖中还是首次。这次翻译类作品申报了73种,入围18种,入围数量占申报数量的24.6%,与各类图书平均的入围比例(25.3%)也大体相当。我个人认为,作为民间奖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以一定的学术思想为指导来操作,作为全国性的、部委联合主办的一个评奖活动,必须照顾到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照顾到当今我国科普工作的现实状况。

记者:有人反映有评委的作品在自己组内入选的情况,这是否会影响到评奖的公正性?为确保入围作品的质量及评奖的公正性,组委会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评奖的公正性自始至终都是主办单位十分关注和强调的一个问题,评委会在这方面作出了许多规定。凡是现在还在出版社任职的专家学者,一律不得成为评委。有自己的作品参评的评委,制定了回避制度,在评到自己作品的时候,该评委必须坚决回避。因为担任评委的科普作家大多近年来都有作品问世,并经出版社申报参评,因此如果这些评委都退出评委会,那不客气地说,我们就很难找到评委了。当然,回避制度应该怎样制定,也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记者:评奖办法上规定,丛书、套书均可参加评选,从入围图书情况看,套书和单本书同时存在。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套书参评是不是占有优势?对单本书而言是否不公平?

答:通知上说,丛书可以以单本参评,也可以套书参评。到具体的出版社,有的选择单本书参评,有的选择套书参评。我们的评选是按他们申报的情况来进行的。实际看来,套书参评并不一定就有优势,对于一套书,可能每本书质量参差不齐,水平稍逊的图书反而可能“拖累”水平优异的图书。这次评奖中,“院士科普书系”是一套很有影响的图书,其中有不少科普精品,但按套书参评却未能获奖,评委们也觉得很遗憾。

记者:您作为这次评奖工作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对这次评奖怎么评价?

答:以我个人的意见来看,这次评奖是坚决贯彻中央关于科普工作和出版工作的有关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对近年来我国科普创作和出版状况的全面检阅和总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我认为,这次评奖活动也搞得比较成功,基本上达到了主办者的预期目的,其中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在科普图书评奖中,第一次引入严格的编校质量的审查,对于今后推动科普图书质量的提高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在评奖过程中,邀请媒体报道和监督,听取社会各界的信息反馈,都是值得肯定的措施。当然,任何评奖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对于社会各界和贵报读者的关注乃至批评,我们都表示非常感谢。我坚定地相信,今后两年一度的国家优秀科普作品奖评奖活动会越办越好,将为推动我国科普图书的创作和出版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