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眼中的两院院士

2001-05-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可 静 我有话说
2000年6月,超星数字图书馆决定建设两院资深院士书库,这个书库体现了“珍藏科学著作,传承科学精神”的超星理念,有着极大的科学价值和文献价值,工作由我承担。

工作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资深院士均已八十以上高龄,他们还愿意接受拜访吗?他们对数字化图书馆的认知度有多大?他们历经沧桑,德高望重,都是国宝级的人物,会配合我这个公司的普通职员吗?

然而,与资深院士的接触完全消除了我的这些顾虑。目前,已有76位两院资深院士向超星数字图书馆授权了530余部著作或论文,还有近50位资深院士专门为超星数字图书馆题词、签名。在接触过程中,院士对科学事业的严谨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格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有的还成了忘年交。

前不久刚刚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并被江总书记接见的吴文俊院士,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听到建立资深院士书库的消息后,非常支持,经过三天的准备,吴老亲自打电话约我去他家取书。他兴致勃勃地从自己的电脑中调出自己的简历和作品目录,把凝聚了自己毕生心血的几本著作郑重地交到我手里,对我说:“这些数学研究成果能用现代技术手段保存并为后人所用,真是一件大好事!”“不题词”是他一贯恪守的原则,但这次终于破例为超星数字图书馆签了名。第二次拜访吴老,我没有和吴老事先约好。我从楼下打了电话,听得出他刚刚午休起来。吴老听出我的声音,叫了一声“可静!”然后对我这位不速之客无奈地笑了。他带着浓浓的上海口音,对我说:“门给你打开,就上来,噢——”那拖长的一声“噢”中,充满了对晚辈的关切,让我心里一热。

孙殿卿院士是著名的地质学家,跟随李四光先生几十年,维护、倡导并实践着李四光的理论,他双目几近失明,由女婿搀扶着,让我坐在他跟前,忘情地回忆自己年轻的岁月。最后交给我凝聚了一生心血的论文集。我看着这位老人,想着一个奔波于荒原大地上的矫健的身影。

提起北京人头盖骨那震惊世界的科学发现,人们不会忘记贾兰坡院士。贾老的房间里,一尊人头骨的标本放在显赫的位置,向人们诉说着这位前辈近一个世纪的追求,让人肃然起敬。92岁高龄的贾老高度赞扬超星数字图书馆的工作“功德无量”,贾老双目几乎失明,他一手持放大镜,一手执笔为超星题词:“好人易做,坏人难当”。表达了他纯洁、善良的人格和一生追求的境界。

我去拜访院士,都是电话约好时间,我准时或者提前到达。可是拜访胚胎学家薛社普院士时,没想到薛老竟在寒冷的深秋中,站在楼前等候我。整幢楼正在装修,到处是水泥、木料、砖头,还有跑进跑出的民工。薛老打着事先准备好的手点筒,引我进入黑洞洞又乱哄哄的楼中。因为著作太厚不便携带,薛老又带我去小区的复印服务部复印资料。他一再叮嘱复印人员:“清晰!再清晰一点!”最后执意要付60多元的复印费。我猜想在他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也一定渗透了这种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

化学家蒋丽金院士佝偻着身体,由她先生搀扶着同我见了面,那是一张曾经美丽的脸庞,虽然时光刻上了层层皱纹,却依稀可辨年轻时的风采和跃动的青春。老人前几年出了车祸,身体状况不好。我看着她深深弯曲着的身子,泪水不禁在眼眶里打转。她的先生也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高度近视,自己也要扶墙行走。我实在不忍心多打扰他俩,但几经犹豫,还是请蒋老为我馆题词。老先生在另一张纸上拟好题句,读给蒋老听。蒋老点头后。先生又将它抄在题词册上,最后由蒋老亲笔签了名,许多时日过去了,蒋老的身体和生活状况始终让我牵心。我不禁埋怨那不称职的保姆,又每每想起他们远在海外的子女,不知他们是否经常梦见二老艰难的身影……

宋叔和院士则是个开朗的老人、作为地质学家,年轻时走遍西南西北。他告诉我:因为我总在野外不回来,所以躲过了场场运动的劫难。宋老忆起当年在西南农村吃土家饭的情景,还情不自禁地叹道:香啊!他跟有的乡亲至今还有往来。

资深院士虽已八旬开外,也有许多人身子仍然健朗。化学家郭慕孙,高瘦的身子,目光炯炯有神。为此到家中拜访时,见海外印刷的精美的新版书已准备好,还有中、英文两份简历。郭老操着沪味普通话,有条不紊地细致介绍。他还提供了十几位院士的联系电话。我看着他干净整洁的书房,古色古香的茶几上摆满精美的小点心,心中暗暗佩服:他高大的身躯中,蕴藏着多么旺盛的精力。

拜访水文地质学家陈梦熊那天,恰逢中秋,陈夫人为我端上了极为精美的月饼。小碟、小叉,小点心有模有样。陈老对我说:今天是中秋,咱俩先过节吧!趁着节庆的兴致,陈老忆起了当年的岁月。真巧,他竟然去过我的故乡——甘肃陇西。他说起了我儿时住过的街道,说起鼓楼上发生的故事,说起了我家乡的语言、衣着、饮食,乃至婚丧嫁娶的习俗,一下子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陈老只在陇西驻留过不太长的时间,没想到那么多东西竟留在他的记忆中。陈老开心地笑着,对我说:今天你使我年轻了许多!那一天,我也开心极了。我甚至感到在那一刻,老院士的心比我还要年轻。书库在一天天丰富着。我还在继续打着电话,跑着路,拜访着院士们。建立书库过程中,先后已有4位签约资深院士过世。回忆着他们慈祥可敬的音容笑貌,阅读着超星数字图书馆里将永远流传着他们的著作,我觉得自己工作的意义更加神圣了,和院士们一样,超星从事的数字图书馆事业并不煊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