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数学史+计算机=?

2001-05-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纪志刚 我有话说
吴文俊院士以其在代数拓扑学领域的奠基性工作和数学机械化领域的原创性成就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回顾82年的人生旅途,62年的数学生涯,吴老并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豪言壮语,他坦诚地说:作为中国的科学家,不能总是follow人家,而要让人家follow me!50年代,吴老敏锐地抓住了拓扑学的核心问题,在示性类与示嵌类的研究上取得了国际数学界交相称誉的突出成就。1956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那时他才38岁。作为一位年轻的数学家,这已是莫大的荣誉了。而对吴老来说,这只是在西方人开创的方向上做出的工作,新中国的数学家应该开拓出属于自己的研究领域——那就是数学机械化!

吴老在《吴文俊文集》前言中自述:

关于机械化思想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经过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学习和触发,结合着几十年来在数学研究道路上探索实践的回顾与分析,终于形成了这种数学机械化的思想。这种思想一旦形成,就自然地化成一股顽强的动力。十几年来,作者一直在这一方向道路上摸索前进,艰苦奋斗,义无反顾。

70年代初,吴老开始研读中国数学史。中国古代数学曾有过辉煌的历史,直到14世纪,在许多数学领域都保持西方望尘莫及的水平。但是,西方一些数学史家不了解也不承认中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将其排斥于“数学主流”之外。吴老对此作了正本清源的研究。1975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文中详细列举在代数、几何、三角、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等学科的发现和创立过程中,中国传统数学所起的重大作用,吴老认为:近代数学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主要是靠中国的数学,而非希腊的数学,决定数学历史发展进程的主要是中国的数学而非希腊的数学。这一论断在当时真可谓空谷惊雷,振聋发聩。

此后,吴老对中国数学史的研究一发而不可收。大约在76年,他的论文《我国古代测望之学重差理论评价—兼评数学史研究中某些方法问题》洋洋洒洒3万余言,列举参考文献达48种,从古代“重差理论”入手,见微知著,批判了数学史研究中“以今代古”所产生的巴比伦神话、印度神话以及丢番图神话;正是在此文中,吴老意识到“几何与代数的配合、代数的几何应用与几何的代数化正是宋元天元术的主要含义”,指出“在宋元数学家的手里为了发展天元术而建立了一整套的代数机器”。这为他日后机器证明思想埋下了伏笔。随后的另一篇文章《〈海岛算经〉古证探源》,提出了古证复原的三项原则,在数学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1986年,吴老应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做45分钟报告,作为国际著名的数学家,吴老的报告却是“近年来中国数学史的研究”。

吴老热情讴歌中国古代数学的代表作《九章算术》。在《〈九章算术〉与刘徽》的前言中,他写到:“《九章算术》是我国数学方面流传至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它承前启后,一方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数学成就,另一方面又成为汉代以来达两千年之久数学研究与创造的源泉。特别是三国时期刘徽的《九章算术注》,对数学理论多所阐发,影响深远。总之,《九章算术》与刘徽《九章算术注》,对数学发展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足以与古希腊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东西辉映,各具特色”。他进一步指出:“作为一名中国的数学工作者,首先应该对自己的数学历史有深刻的认识,为此必须首先对《九章算术》与刘徽《九章算术注》有确切的了解。”“要预见数学的将来,不能不研究《九章算术》与《九章算术注》所蕴含的深邃的思想在数学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功绩,也不能不正视正在崭露头角的这种思想对数学现状的影响”。

吴老以一位数学家的素养敏锐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数学“寓理于算”鲜明特点表现在它的机械化和构造性,他在论文《从〈数书九章〉看中国传统数学构造性与机械化的特色》中着力阐明了这一点。后来在为数学史家李继闵先生的著作《〈九章算术〉及其刘徽注研究》作序时,他把自己多年研究数学史的体会系统完整地表述出来,他指出:

我国传统数学在从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为主旨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了以构造性与机械化为其特色的算法体系,这与西方数学以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为代表的所谓公理化演绎体系正好遥遥相对。《九章》与《刘注》是这一机械化体系的代表作,与公理化的代表作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可谓东西辉映,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数学机械化算法体系与数学公理化演绎体系曾多次反复互为消长,交替成为数学发展中的主流。肇始于我国的这种机械化体系,在经过明代以来近几百年的相对消沉后,势必重新登上历史舞台。《九章》与《刘注》所贯穿的机械化思想,不仅曾深刻影响了数学的历史进程,而且对数学的现状也正在发扬它日益显著的影响。它在进入21世纪后在数学中的地位,几乎可以预卜。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吴老到计算机工厂劳动,通过接触计算机,切身体会到了计算机的巨大威力,敏锐地觉察到计算机有极大的发展潜能。他一头扎进机房,从HP-1000机型开始,学习算法语言,编制算法程序。就这样,中国数学史的启发,“玩”计算机的感受,更是几十年在数学研究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终于在吴老的脑海里升华为数学机械化的思想。

1977年,吴老的论文《初等几何判定问题与机械化证明》发表于《中国科学》,吴老特地为此文写了一个附注,来阐明机械化思想起源:

我们关于初等几何定理机械化证明所用的算法,主要牵涉到一些多项式的运用技术,例如算术运算与简单消元法之类。应该指出,这些都是12至14世纪宋元时期中国数学家的创造,在那时已由相当高度的发展。……事实上,几何问题的代数化与用代数方法系统求解,乃是当时中国数学家主要成就之一,其时间远在17世纪出现解析几何之前。 1985年,吴老的论文《关于代数方程组的零点》发表,具体讨论了多项式方程组所确定的零点集。这篇重要文献,是正是建立求解多项式方程组的吴文俊消元法的重要标志。与国际上流行的代数理想论不同,明确提出了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以多项式零点集为基本点的学术路线。自此,“吴方法”宣告诞生,数学机械化研究揭开了她新的一幕。

吴老汲取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之精华,发扬中国古代数学的优良传统,创造了世所公认的机器证明的“吴方法”,彻底改变了数学机械化领域的面貌。吴老的卓越建树,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证:正确认识和研究数学的历史,不仅是数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数学家永葆学术青春的重要源泉之一。这个例证应该也可以扩展到其它学科。

(吴文俊:《吴文俊论数学机械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定价:27.2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