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笔下留神

2001-05-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报刊、书籍、电视都起着语文规范化作用,一经刊行或播出,读者与观众盛多,影响不小。因此,编辑的责任是十分重大的。不论是什么专业的编辑,都需要审稿、改稿和写稿,处处离不开语言文字。为此,做编辑必须先过文字关,打下坚实的语文功底。

然而,从目前的一些报刊和电视的内容来看,编辑缺乏坚实的语文基础,是比较普遍的问题。不辨字形,不知字音,不懂字(词)义,不明语法,随意乱写、乱念、乱用者,大有人在。

屡见于报端或荧屏的常识性错误,编者真该为之汗颜。“部署”写成“布署”、“耽误”写成“担误”、“高粱”写成“高梁”、“规矩”写成“规距”、“竞聘”写成“竟聘”、“坐落”写成“座落”、“锻炼”写成“锻练”、“急躁”写成“急燥”……推究原因,上述诸字之误,恐怕主要都是编辑不认真、不负责,敷衍了事所造成,绝非一个“忙”字所能卸责的。

从前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讲究字正腔圆,因此,读错字的很少。现在渐渐不那么讲究正音,故常有失误之处。“与会代表”中的“与”(yù)误读为(yǔ);“力能扛鼎”中的“扛”(gān g)误读为(kán g);“莘莘学子”中的“莘”(shēn)误读为(xīn);“千乘之国”中的“乘”(shèn g)误读为(chén g);“颠倒黑白”中的“倒”(dǎo)误读为(dào);“出头露面”中的“露”(lòu)误读(lù);“咬文嚼字”中的“嚼”(jiáo)误读为(jué);“博闻强识”中的“识”(zhì)误读为(sh i);“金蝉脱壳”中的“壳”(q iào)误读为(ké);“供不应求”中的“供(gōn g)误读成(gòn g)……编辑审稿,应把其中读音有异的字预先指出,未能把关,任其读错,产生误导,影响声屏形象,这主要是编辑未能尽责,不能全怪播音员。

不懂字(词)义,随便乱用,在一些报刊电视中更是普遍现象。一篇谈时装表演的报道,提到有一种款式新颖的时装,为大家所喜爱,纷纷依样仿做。这时报道者突来“灵感”,用了一个“群起效尤”的成语。殊不知此成语用于贬义,专指学做坏事,而且做得更为过头。如此一说,好像仿制新装成了罪状,岂不是和原意相反了吗?有一电视节目解说词,为了形象地介绍古代建筑门前的一对石狮子,竟用起了“脉脉含情”一词,真是不伦不类,搞错了对象。按,“脉脉含情”指温存默对,有意未发,且多指女性而言。狮子是猛兽,怎么可以用此语形容?作者大概是要说石狮子雕刻生动,形象逼真,而想不出适当的词语,便把这四个字抓来用上。还有一介绍春节市场供应情况的电视节目,反映吃惯了山珍海味的百姓们,对酱菜情有独钟,酱菜市场为此也十分红火:“那琳琅满目的酱菜,成了最适合百姓口味的美味佳肴”。“琳琅”指精美的玉石,“琳琅满目”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且多指书籍或工艺品。酱菜品种虽多,怎么也不能说是“琳琅满目”啊!有一篇报道球赛的通讯,反映某足球队水平不高,技艺低劣时,作者用上了“差强人意”一词。这纯粹是不懂词义,乱用词语。“差强人意”实际上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的意思。既然技艺低劣,何来“令人满意”?这里的“差”是“稍微、大体”之义,作者大概是将此“差”字误解为“差劲、差错”,从而说到相反的一面去了……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的报刊杂志或广播电视中经常能看到或听到。当然,作为作者自身来说,文字功底欠佳这是事实。但是作为负责印行或传播的编辑来说,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碰到这样读起来不顺或者是意思不明的词语,自己能一眼看出并加以修正固然很好,即便是自己也不清楚,怎么就不能画上一个疑问号,去查一查相关的工具书呢?如果我们的一些编辑能真正以认真和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就不会让以上误解乱用,辞不达意的错误在报刊或广播电视作品中出现,自身审稿、改稿的水平也可以相应地得到提高。

教师教书,作家写书,编辑编稿,职务各异,责任相同,都应该成为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楷模。因此,当编辑的,务请笔下留神。无论审稿、改稿,作提要,加标题以及其他一切动笔之事,都必须严肃对待,一丝不苟,切不可让以上例举的一些语言文字错误,混淆视听,乱人耳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