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出版界谁为中国企业支招

2001-06-0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图书市场上经济管理类图书一直常销不衰且比较平稳。仅从王府井新华书店1—4月份的销售码洋看,均为50多万元,“五一”期间销售码洋为11万余元。中国企业普遍走过了以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为目的的“一次创业”时期。许多企业家抓住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大好机会,产品和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迅速脱颖而出,著名企业、大企业家的传记在图书市场整体看淡的时候持续热销,使这类读物成为企业的经营者甚至大批有志于在企业寻求更大发展的年轻人的必读书。

前几年,作家出版社曾出版《高手过招》,北大出版社也推出过《联想为什么》,都是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进行总结的读物。它们直接切入了经营者最关心的核心问题,也起到了宣传企业的作用,在读者中有很好的反响。《高手过招》首印4万册,后来又重印了4次。《联想为什么》发行量高达20多万册。

经济管理类图书中,除写企业的书之外,企业家写的也占了相当比例。安徽省古井贡集团曾有相关的文章《调查古井贡》,董事长王效金曾著有《我是商人》、《王效金的企业思维和经营艺术》、《总要比别人好一点》等书。古井贡集团公关部经理杨小凡认为,企业家在企业实践中,有一些起码是自己认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如实地反映出来,对内无形中向员工灌输了企业经营理念和思路,有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对外则会使其它企业得以借鉴;企业家本人代表企业形象,企业家出书不能否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同时更提升了企业的形象。杨小凡说,当初《调查古井贡》正是受到《联想为什么》的启发。企业家写书,优势是了解企业具体情况,有可能写得更为生动具体,但有一定局限性;而从反思的角度写,扩大了受众面,普通读者也愿意看了。

如果以某个时间段划分的话,1996年以前的经济管理类图书侧重在宣传的多一些,比如北京的“百龙”、郑州的“亚细亚”等;1996年之后,伴随着“一次创业”的成功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一批总结分析中国企业现状的图书应运而生,并得到企业经营管理层的广泛呼应。

1998年末出版的《研究失败》可以说是第一本专门研究中国失败企业的著作,书中收录了“巨人集团”总裁史玉柱、“飞龙集团”总裁姜伟及一批曾经叱咤风云的企业家们从不同侧面所做的深刻反省,它的出版很快引起企业家们的共鸣。紧接着,“百龙”的当家人孙寅贵用《总裁的检讨》一整本书的篇幅,检讨自己因为做人的“机会主义”和做企业的“十大决策性失误”使“百龙”陷入失败的过程,以自身的经历和教训剖析民营企业在“一次创业”中的普遍弱点,总结分析“一次创业”的遗留问题和面临的新挑战,用自己几年来反思的结果尝试探索中国本土化企业管理的有效模式,希望能寻求到“二次创业”的成功关键所在。《研究失败》一书的责编、当代中国出版社副编审王晓辉认为,这本书以改革开放中知名的企业家为依托,进行深层的剖析,既具体,又有理论的思考,提出了一些问题,以企业、企业家之间的协调适应做深层面的的反思。王晓辉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反思是必然的,这类图书也因此很有市场。这和当时的经济形势有关,企业本身要整理自己有价值的经验,一方面需要揭示弊端、给人以警示,比如北大出版社的《中国企业批判》所提出的问题和思想观念,都引发了一批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于企业现状和未来的思考。

一夜辉煌的企业太多了,失败的企业都有类似的毛病。作家出版社的编辑刘方认为,研究失败企业经验的图书有市场潜力。因为目前企业的操作者对企业的战略、发展、构成和运营、管理经验未必充足,又没有太多的可能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他们更习惯于接受传媒、接受读物。真正有责任心的编辑在这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一方面是对企业起到引导作用,一方面也可提供市场真正需求的东西。编辑有义务站得更高,富有前瞻性,这样做出的图书才有价值。除了跟风的图书外,这些年的经济管理类图书从不同层面对于企业的发展做了多角度的探讨,给有心的企业家带来了深层次思考,也可能带来中国企业管理上的整体推动。至于发行情况,跟作者的认识水平、市场的接受程度以及所涉及的行业有关,不能简单评价好或坏,对或错,成功或失败。

“如果就事论事,可能热闹,但未必写出了很深刻的东西;应该从更加深刻的角度探讨。”北大出版社符丹这样认为。如果十几年前还可以将经济管理类图书分类的话,那么现在则是多而全,各种思维角度都存在。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中,如何出新出奇,让人过目不忘,更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