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月刊》探讨《读者》模式

2001-06-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今年是《读者》创刊20周年。师永刚为《读者》写了这20年的传记——《读者时代》。《文化月刊》2001年第6期上刊登了雷奔、心欠与师永刚的对话——“二十年的西部神话”,就《读者》现象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我们摘录了其中部分内容。

同时,又有读者就此传记提出了不同观点。我们在这里一并刊出。

《读者》杂志的成功,有太多匪夷所思的地方。

两个理科生,20年前在中国西北一隅创办一本杂志,一路风雨,一路坎坷;停过刊,改过名,如今,是一本最高发行量达到月发620多万、四个版本、总利润过亿元的杂志。

她存在很多问题,但或许正是这些问题,构成了她成功的一部分因素。

师永刚充满激情地为《读者》写作20年的传记,但写到最后,他也陷入了某种迷惘之中。

我有了一次与师永刚的对话机会。

雷:你曾经说过,在《读者》成功的诸多因素中,还包括她存在的问题,以至于说起《读者》的成功,总有些神秘和不可思议的地方。

师:对于《读者》杂志,人们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比如我在采访过程中,就不止一次听读者说起现在的《读者》如何不好,如何不如以前。读者中充满了怀旧的情绪,而且支招的人也十分多。事实上,《读者》正是一本优点与缺点都十分明显的杂志。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许多看上去我们无法理解的东西,那些我们认为有问题的地方,成全了这本杂志。比如:这本杂志几十年不变的面孔、被人们不屑的那种固定的版式等等。但事实上,这可能正是《读者》取得成功的关键。坚持一种特色,其实是她最大的成功。我们看到许多杂志一直在变,变到最后的惟一结果就是: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

雷:关键是,这些缺点真是缺点吗?我起初想做这篇文章时,存有一种心态,就是想找出一些她的毛病来,以显示自己的高明。但是越研究越觉得,我能提出的缺点,别人也都提过了,而且是不是缺点还很难说,或许应该称之为“特点”更合适一些。你说呢?

师:杂志是一种奇怪的东西。我以前没接触过杂志的时候,觉得不喜欢的就反对,往往站在个人的喜好上。真正在我参与一本杂志的时候才发现:创建一种属于一本杂志的模式是一件太难的事,而让一本杂志毁掉却是一瞬间的事。我觉得《读者》模式是中国目前的一种经典,这种经典值得珍惜。

雷:你认为《读者》模式是什么模式?有什么具体内容?

师:《读者》模式我个人以为:一是有一套独特的面具,也就是有一张只属于《读者》的脸,这张脸不太漂亮,却让人一看就是《读者》。这很了不起,中国没有几本杂志做到这一点,包括她几十年不变的版式,包括那些规定到只有几种字体的刻板做法,但这些就是读者最重要的特色;二是《读者》一以贯之的人性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文风与精神。这种独特的文风甚至被称为“《读者》味道”。记得宋强在《中国可以说不》这本书里,指责《读者》有一种《读者》腔调,他说得太对了。而他不知道,他指责的恰恰是《读者》的优势。这种文风的影响十分深远,包括余秋雨教授也认为受到了这种文风的影响,才改变了自己的创作方向。贾平凹更认为这种文风无法学习,更无法传承。但《读者》独特的传承与培训体系解决了这个问题;三是《读者》独特的经营方式。起初这本杂志发行的胜利主要得之于分印,每分印一个地方,都会使发行量取得一个巨大的飞跃;《读者》还实践了这样一个方式:那就是一本时效性不强的刊物,同样需要快速完整的发行渠道。目前他们的分印点已有15个,但杂志社统筹和调度的只有一两个人,这是一种高效独特的发行体制;四是《读者》特色的经营。当然他们的经营目前十分单一,仅能称得

上是广告与精编书的发行收入。告诉你一个秘密:《读者》的广告是全国同类杂志里报价最高、并且没有广告回扣的单位。当然,这与体制有关,但无论什么原因,我认为这是《读者》最重要的模式,也是她得以成功的简单哲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