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古今称谓研究的开创之作

2001-06-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陈怀健 我有话说
中国人历来有讲究名称字号的传统,而“中国”名目繁多的古今称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显著特色。关于“中国”古今称谓问题,学者论述不多,且多限于对某个称谓的微观研究,既没有把这些称谓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上进行把握,也没有把对这些称谓的研究放到对传统文化反思的大背景下去进行。因此,这些研究既不系统,也不深刻。胡阿祥先生新著《伟哉斯名———“中国”古今称谓研究》(以下简称《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一书,第一次较为系统而又深刻地论述了这些我们日用而不知的问题,是“中国”古今称谓研究的开创性著作。作为本领域的开创之作,《称谓研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其荦荦大者略说有四:

首先,微观研究和宏观把握相结合。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恐怕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这么多形形色色的称谓。如何才能清楚地阐释这些纷繁复杂的称谓问题?进行微观、细致的研究,毫无疑问是最基础的。但“中国”古今称谓,说到底,乃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因此,从整体上进行宏观把握,又是不可或缺的。微观的研究和宏观的把握相结合,正是本书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微观、细致的研究自不必多言,宏观把握尤为显著。全书把“中国”古今称谓分为三大类:一是国号,如夏、商、周、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等;二是名号,如华夏、中华、中国、九州等等;三是域外对中国的称谓,如支那、赛里斯、桃花石等等。关于国号,《称谓研究》认为,从公元前21世纪启建国号“夏”至今,在“广袤的政治概念的历史中国地域范围内”所现的这些国号,虽然纷繁复杂,又有诸多共同点:国号的来源与取义,总有其具体原因与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即便是因袭或雷同的国号,也自有其显明的意义与特别的缘故。因此,本书重在推源释义,释义又包括本义、引申义和变义,对所论国号的使用时间、指称空间,也或有所辨析。国号,特别是中国历代统一王朝的国号特点是,“变动不居而又蕴含深意”。

关于名号,《称谓研究》认为,众多的自称名号,其出现时间多在先秦时期,而又跨朝代、越古今地使用了下来。众多名号的产生原因,则极为复杂,它们或与民族相关,或与文化有缘,或联系着历史传说,或根源于地理观念,又语言的嬗变、政治的影响、经济的发展、文风的变迁……也往往作用于某些名号的形成及其涵义的变化。名号的特点是,“延用不衰而又凝重气派”。关于域外称谓,《称谓研究》认为,域外对中国的称谓尽管复杂,但明本正始,穷源竞委,还是可以归纳出几个系列的,其中影响最大、使用最广的有五个系列,即:源于国号的支那系;源于物产的赛里斯系;源于最高统治者称号的桃花石系;源于民族的契丹系;源于国号及名号但与文化有关的其他称谓。这五个系列的称谓,其演变脉络也很清楚,即大体由国号而物产,由称号而民族,最后取准于文化。域外称谓的特点是,“来源不一而又取准于文化”。

其次,把对“中国”古今称谓的研究放到对整个传统文化反思的大背景下去进行。前文已说过,“中国”古今称谓问题,实质上乃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对于这一点,作者有着相当自觉的认识:“这些国号、名号以及域外称谓,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往往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把对“中国”古今称谓的研究放到对整个传统文化反思的大背景下去进行,成为本书的又一大特色。实际上,也只有如此,才能真切地反映出“中国”古今称谓的本质和内涵,才能深刻地把握“中国”古今称谓演变的规律。当然,之所以能如此好地做到这点,缘于作者对自己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所承担历史责任的清醒认识:“深探其源,细释其意,无疑有助于我们理解过去,更加热爱我们历史悠久、文明发达、民族众多、疆域广袤的伟大祖国!”

再次,重点突出。“中国”古今称谓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情形复杂。面面俱到,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本书针对三类称谓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展开论述。对于国号,本书取舍标准有四:其一,取而不舍的国号,限于中国传统史学所谓的中原王朝国号;其二,舍而不取的国号,包括边区政权、自治政权、起义政权、诸侯国、藩属国,等等;其三,取而详论的国号,凡十六个:夏、商、周、秦、汉、新、晋、隋、唐、周、宋、大元、大明、大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均为名实相符的天下共号,是中国典型的、代表性的国号。其四,取而论之,但不作详细展开的国号。依上述标准,本书取而详论和取而略论的国号约六十多个,重点又是历代统一王朝的国号。同样,对于名号和域外称谓,本书详细展开论述的,也是使用最为频繁、世人最为熟悉的。

复次,见解深刻。本书虽是开创之作,但通读全书毫无粗糙之感,而是见解深刻,新见迭出。如,通过对夏国号的考释,作者得出结论:第一,国号的选取,往往并不简单,而对国号的寻源释义,应严格区分初始义与后来的引申义,不可混为一谈;第二,夏国号的最终择定,与蝉所代表的居高鸣远的美义有关,而取美义为国号,遂成为中国历史上命名国号的一种常用方法。在论述隋国号时,作者又指出,“新王朝的国号也不能漫无边际地任意选择。盖此一时代,已形成了禅代前朝、更建新朝,即沿用前朝封爵为国号的习惯。”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正如卞孝萱先生在序言中所说:“洋洋三十万言,结构完整,探索深入,新见迭出,精义纷呈。读之如入山阴道上,令人有应接不暇之慨。”

在称谓研究这一领域,作为一本开创之作,《称谓研究》成功之处远不止上述几方面。但仅此几方面,已足以映证卞先生的论断:“《‘中国’古今称谓研究》,应为天地间必不可少之书”,“称之为奠基,誉之为开拓,均不为过”。

(《伟哉斯名———“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