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运筹财经出版蓝图

2001-06-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曹培红 我有话说

2001年4月,北京西三环航天桥外的一栋新大楼里,一群进进出出的人在忙碌着。社长兼总编辑的杨天赐先生带领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在实现了2000年近4个亿码洋的业绩后,全社搬迁进了这个新世纪的新家———新知大厦。

虽然多次被新闻出版署评为良好出版社,而且又有着如此骄人的业绩,杨天赐先生没有满足,他说,“无论4个亿还是10个亿,都是一个数量级的,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是造就未来出版蓝图的基础工作。”

于是,在新知大厦的新办公室里,杨社长给记者讲述了他的出版蓝图。

新时代的出版需要改造,怎么改?

首先是要确保政治方向不变,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杨社长认为,对政治的认真把关不但不会影响出版工作而且会有力地保证和促进出版工作质量的提高。

其次就是要把出版社内作为产业来办,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出版怎么发展,杨社长认为,可以为出版制订一个法制的环境,为出版环境设立几条“高压线”,谁违反了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在“法律化的出版环境”下造就新的出版市场和竞争氛围。

第三,出版改革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办事,一是要把对出版物的责、权、利认真统一起来,落到实处,二是打破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的出版机构设置。

在这种规划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形成了综合管理部、出版部、出版服务体系为总体框架的机构设置,其中出版部又分为3个分社和5个出版中心为核心的图书出版和电子音像以及期刊出版三个部分,在这机构当中,出版服务体系已经形成了社会化的角色,出版部门可以选择是否使用他们进行出版后续服务如排版、设计等,而他们自己也可以去社会上进行商业合作。

新时代的出版更需要开放,怎么开?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进行了全方位的开放,包括人才、资金、项目等多方面的合作和交流。在国内,他们计划在上海、广州、武汉等地设计自己的分支机构,其中武汉已经开始运作,同时他们希望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向海外的拓展。在项目上,他们与国际和国内的其他单位进行各种项目的合作,其中与麦格劳希尔公司的合作将开拓更多的版权交易,与时代华纳的合作也在谈判之中;与北京立信会计学校等单位合作的北京高级财经管理培训中心也即将开业,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型财经专题节目《中国资本市场》刚刚播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即买下版权出版了电子音像产品。

在宽敞明亮的新知大厦里,记者看到整洁有序的编辑部,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出版企业的新形象。当讲到如何提高出版实力的时候,杨社长说,“只有一点,就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在搬迁之前的一年中,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在进行内部的调整,如何把这个过去一直是“有吃有穿”的出版单位的“居安思危”意识唤醒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杨社长说,“好在这已经基本实现了。”

该社总编室主任贺锦娜女士说,“我们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成长期。”这位从1977年就进入中国财经出版社的老员工、现领导对出版社现在的状况十分满意并充满信心。这一年中,出版社还合并了原改革出版社和北京财政电子音像出版社,杨社长说,合并非常迅速而且效果非常好,原改革出版社良好的市场意识为出版社带来了新的风气,而电子音像的出版又拓宽了原出版社的出版范围。

从江西财经大学的教授、院长到中国财政部直属出版社的社长,杨天赐社长说,“我做的一直是文化传播行业,过去是为人师表,现在是传播文明。我愿意而且希望能够把这样平凡而重要的事情做得更好,我们愿意把人类的文化研究成果传播得更广泛更久远。”

未来做什么?一是引进国际上的适合我国的市场经济理论与实务图书,一是出版普及化的经济科学知识读本,一是继续出版好各种经济教材,不但包括正规学院教育的教材,而且包括职业教育的教材。

已经在经济实力上名列中国出版前列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杨天赐社长说,“过去一年的调整已经为未来的发展打好了基础,明后年我们将会有一个非常高速的发展。”这个高速发展将给这个中国最大规模的经济出版社画出一个什么样的蓝图,看来只有杨社长心里最有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