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来到了北大

2001-07-0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崔健怡,女,1978年5月5日生于北京。1997年由北京师大附中考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

这份简历记录了我从小到大的学习生涯。小学毕业那年,我被保送进了北京师大附中,北京师大附中是中国第一所国立中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与众不同的学校氛围。

我在的班是理科实验班,在我们刚上初一的时候,学校做了一个学生智商的测验,当时我们班全部同学的IQ都在140分以上,而普通班的同学只有1/4的人智商在140分以上。智商在小孩的时候还有一点用,到了中学,人的非智力因素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中国的教育体制不太允许学生发挥他们的想像力与创造力,而具体地掌握书本上的理论与思想就成为取得高分的核心。尤其是高考,更能体现这一特点。我想现在有许多人在抱怨中国的教育体制不好,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制度是不会有所改变的。所以,与其抱怨,不如适应,这是我作为中国教育体制的“过来人”,能对现在正在中学学习的同学提的一点建议。

在高中时,我也同所有同学一样,在考虑将来上一个什么样的大学的问题。经过了解,我渐渐地知道了中国最有名的两所大学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那个时候,北京大学在我的憧憬中是无比神圣的。她好比是天堂,指引着我们这些受苦受难的孩子找到幸福的归宿。考上北大是我上高中时的惟一动力。经过不懈努力,我终于脱离了地狱,步入了北京大学的象牙塔。第一天报到,我望着北大的柏油马路,不知是什么心情。在幸福之余,我也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我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我相信这种感觉每一个北大人都有。

很不幸的是,在北大的第一年要在昌平度过。因为北大的校园太小了,所有文科学生的大一生活都要在昌平度过。昌平的特点是静与绿。尽管许多同学不喜欢昌平,我还是对那里有着深深的感情。那里的空气要比城里新鲜,没有都市的烦乱,好比一个世外桃源,让人的思维变得干净。在北京这个2000万人口的都市里生活了20年的我,到了昌平,真是发现了“世界的另一端”。昌平惟一不好的地方就是信息太闭塞,商品不够丰富。

在上中学的时候,我对大学的学院与系的分类不十分清楚,也不知道它们都是学什么的。学校的招生简章花花绿绿,更把我们弄得不知所措。直到真正走进大学,经过一年的摸索,我才大致地把“敌情”弄清楚。许多同学后悔学了一门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所以,正准备高考的同学,一定要在报志愿前做到心中有数。

北京大学是一个能给你充分发展空间的地方。这里有经济中心让你学习经济学的知识,有法律系的第二学位。总之,来北大上学要比在其他学校更自由、更有趣。北大的学生毕业以后都有“恋校”的倾向,他们希望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常回到北大来看一看。不仅是看看母校的未名湖、博雅塔、图书馆与三教,还要看看学一食堂与新竣工的大讲堂、理科教学楼,更重要的是重温北大博大精深的校园气息与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学生感情,一种只有在学校里才有的轻松与自信。北大的学子们有个通病:在社会上不太容易与人交往,人际关系搞得不太好。究其原因,恐怕是在“北大”这个光环下觉得自己有点与众不同,或是高不可攀。别的大学的毕业生可能就比北大的毕业生更容易适应社会,能更快地与“群众”打成一片。这是北大一个不太好的地方,但是我却对此表示充分的理解。

其实北大的学生也是凡人,可能他们更努力一些吧。7:00以前起床,8:00上课,12:00下课兼吃饭,中午去上自习,14:00上下午课,17:00下课再去吃饭,18:00去上自习,22:30回宿舍,23:00宿舍熄灯,用应急灯再看书到24:00或更晚……就是这样的作息也不能保证什么。当然北大每年都有几个“疯子”,你看不见他们学习,然而他们却通晓n种外国语,数理化精通,托福与GRE成绩高得让人仰望。我怀疑他们的智商一定在200以上,或是他们太适合在中国学习,总之我是凡人,不是疯子。

每个人对北大的感受都不同,但每个人都热爱北大。有说不清的原因,有说不尽的原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