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冯骥才谈美国小皇帝

2001-07-0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在美国那些小城街头,常常见到一个身穿乍眼的桔红色的坎肩的人,手执一个带柄的圆牌,牌上写着Sto p,站在街中心。往来汽车遇之则停。即刻可见一群背书包可爱的小学生们蹦蹦跳跳过街。这些穿桔红坎肩者,大多是退休在家自愿为孩子们服务的老人。每逢孩子们上下学时,便来到街头阻拦车辆,维护孩子们的安全。

孩子在美国生活中的地位至高无上。用具和玩具的样式无穷无尽,从婴儿降生到少年时期,每长一岁都有适应其心理的玩具和用品。一大批专门的设计家几乎天天都推出新颖的玩具来。两岁前的孩子重心不稳,用具都是圆角,可见对孩子爱护之精心。美国孩子在小学期间享受着免费学习一种乐器的权利。我在旧金山一个朋友家住,每周日他要开车送孩子到教堂,参加那里为孩子举办的辩论会。他们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比学历更重要,而辩论激发人的思辨能力,还锻炼口才。口才是将来闯荡江湖的本领。教学更注重启发,而不是填鸭式灌输,更没有为了应付考取状元式的升学考证,把孩子关在房中受尽十年寒窗的精神苦刑,也没人因担忧孩子升学而终日心惊肉跳。我看美国孩子们课余玩得那么快活,真为我们的孩子在人生最为珍贵的童年少年背负那么沉重的学习担子而悲哀。一次在芝加哥机场转机,看到一个男孩儿自己办理机票。他背着一个帆布包,足登一双球鞋。帽子上别满了五光十色的小牌牌,脑袋一晃就丁丁响,都是全国一些大都市和旅游名胜的纪念章。我与他交谈,他说他是“旅游者”。每逢假日,一人出门旅游,他父亲支持他这么做。美国人对孩子很疼爱,却不娇生惯养。孩子大了,常常把孩子轰出去,叫

他们自己去闯;放假期间中学生也可以打工赚钱,供自己用。他们只要有能力,便不愿依赖父母。比起来,中国人做孩子的时间真是太长了。

一个美国朋友带他儿子到“五月花公寓”去看我。这孩子非常可爱,壮得像牛犊,我们谈话间,他已经爬上床,站在上面拼命蹦跳。我对这美国朋友说:“请你儿子回到地球上来吧!”这朋友却说:“好,我和他商量商量。”他过去和儿子讲了半天道理。他儿子说:“我再蹦十下就下来。”然后数着数儿,蹦十下,跳下床。这朋友对我说声:“对不起。”接着聊天,并不责怪他儿子。我并不奇怪,因为我知道,美国的大人和孩子是朋友关系,他们把自己强调的独立意识同等地用在孩子身上。孩子很小就与大人分居,自己有独自的房间,摆设布置全任由自己,大人很少干涉。等到孩子一上大学就脱离父母,选择个人的爱情、工作和生活方式。依赖父母被认作是无能的。写到这儿,我想到自己写过的两句话:一个真正独立的人,必定曾经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孩子。约束的社会,首先是约束孩子。(摘自《以心吻美》,冯骥才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