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e”取文

2001-07-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如今报刊大都有了自己的网址,这对于投稿的作者和用稿的编者来说,凭借E-m a il的确省时、省事。但有的报刊一味图方便省心,将那些按传统之法从邮局寄去的稿件漠然视之,遗之不用,此举有失偏颇,实不足取。

诚然,随着经济和新技术进程的加快,当前电子网络在我国得以较为迅猛的发展,可是有一个基本前提我们不可忽略,即并非所有写作者都拥有电脑,亦非所有投稿者都已上网且拥有自己的电子邮箱,倘使报刊仅凭电子邮件来稿作单一的取舍,必然有其选稿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一个面对大量自由来稿的报刊,如果只偏重于或者完全接受“e”路而来的文字,势必造成人为的遗珠之憾。前些时,有家报刊曾公开表明非“e”稿不用。在笔者看来,这种以“e”取文的做法不光现在尚存缺憾,就是到了所谓“网络化”的时代,也不可偏废那些从邮局寄发的稿件,这如同当今通讯手段发达便捷了,人们却依然需要写信的道理一样,从邮局投稿的传统做法,仍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优势互补形式。

事实上,由于经济状况、技术手段以及个人爱好的不同,眼下尚有一大批活跃于笔耕之路的作者,包括一些知名作家,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手写作品、邮局投稿的习惯,有的虽已运用电脑写作,但也依旧是将稿件打印好后从邮局投寄。客观现实的存在,说明了传统投稿方式的合理性。其实,从邮局寄稿对于编者来说,有一种“e”网不可替代的亲切感。尽管传统之法使报刊编辑多了一份用稿时需要重新打印之累,然它与看似轻巧的网上下载之法相比,似乎给了编辑们一种难得的喜悦和快慰。这种传统之法投稿,就作者来说,所体现的是对报刊对编辑的尊重。想想没有电脑没有电子信箱的日子里,报刊与作者的联系,无一不是通过信函来取得的,互为善待,彼此尊重,留下许多佳话。如今我们何苦非“e”不取呢?况且不少报刊已有了扫描仪,如需采用信寄的好稿,只要经扫描即可,这举手之劳又何乐而不为呢?

   (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室 刘云龙)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