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向美学的童话阐释

2001-07-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韩进 我有话说
周小波女士在她多年从事童话创作与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如果从美学角度来审视童话,童话将比任何一种文学形式更具美学上的丰富涵义,因为它那变化无穷的幻想性、独特的叙事方法、丰富多彩的形式特征和风格特征,都为美学提供了生动丰富的研究材料。不仅如此,童话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应该是儿童文学最重要的门类之一,而有关“童话美学”的著作至今却没有见到。以上两点,促使她选择了“童话美学”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而且经过7年的探索,终于出版了一部17万字的理论著作——《现代童话美学》。

《现代童话美学》以美学为基础,以童话观念的演进及审美形成为背景,以古今中外著名童话创作为研究对象,将童话理论从美学的角度做了科学概括。著者认为现代童话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内在规律,及其体验形式化的艺术作品。其中包括研究童话美学的创作过程和接受过程中的心理机制,也包括研究童话作品的形式美学和审美品质。在童话美学研究对象中,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是一个核心的命题。从这个核心命题出发,现代童话美学的主要研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作为特殊审美感受者的童话家;二是研究作为体验外化的创作过程;三是研究作为体验形式化的艺术作品;四是作为二度体验的艺术接受。循着这样的思路,著者在《总论:走向美学的现代童话》之后,又分五章具体阐析了现代童话美学的研究内容,即:《第一章童话家:一个特殊的审美感受者》、《第二章形式美学:童话艺术形态的基本特征》、《第三章审美构成:童话美学的基本表现形态》、《第四章风格美学:童话艺术流派与艺术个性》、《第五章接受美学:童话审美价值的实现》。由此可见,著者试图在宏阔的童话发展史的视野中观照和理解童话美的本质,为童话美学构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学科体系。

以童话美学的眼光看童话,具有现代美学精神的童话创作,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而在此之前的漫长的中国文学发展中,童话始终没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出现在中国文坛,而只是依附于其他文学样式,其保存也是通过多种文学样式的寄生以及民间口传而流传下来。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改变这一状况提供了历史的契机,诞生了以叶圣陶的《稻草人》为代表的现代童话。但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长期以来,童话创作有着明确的功利性质与教化功能,而审美的或精神的内在空间往往是平面的、单层的甚至是雷同化的。直到80年代“探索童话”的出现,才使当代童话获得了崭新的审美品质,著者认为其标志有三:一是大力倡导游戏精神;二是强化荒诞之美;三是追求意蕴之美,所以现代童话美学着重于现代创作童话的美学研究。但童话史的发展又是不能割断的,虽然现代童话与古代的、民间的传统童话在美学观念、美学形态与美学价值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著者也不能割断历史,所以,著者选择童话发展史的叙述角度,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对现代童话美学的研究,并且采用美学、心理学与文艺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吸收社会学、语言学、人类学、历史学、童话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使得这部童话研究

著作,完成了初步构建一个童话美学体系的学术任务,而且这个体系又是开放的,能够随童话实践的发展与童话美学研究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与完善。因而,它是一部童话美学的开山之作,是一项填补我国学术空白的著作。

作为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理论探索,《现代童话美学》还有其明显不足的一面,主要表现在美学与童话艺术的结合上,还有游离的一面,没有很好地融会贯通,这使得著者在对作家作品及童话现象的研究中,侧重于作者擅长的艺术分析,而缺乏足够的美学洞察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