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好大喜功招骂名

2001-08-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同志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忆》一书中指出:“1958年到1960年,在我国历史上习惯称为‘大跃进’的年代。发动‘大跃进’,是我党在50年代后期工作中的一个重大失误。”在那“重大失误”的“大跃进”的年代里,唯心主义的浮夸风无孔不入。陈毅、赵树理和聂绀弩,凭着一颗正直之心,同时感到了浮夸风泛滥成灾的严重性,写出了讽刺或批评“大跃进”浮夸风的诗篇。

陈毅:浮夸“万代招骂名”

1959年11月1日,元帅诗人陈毅偕夫人张茜回到阔别了36年的家乡———四川省乐至县视察。乐至县地处川北,是土质瘠薄、石骨嶙峋的丘陵地区。可是由于当时浮夸风劲吹,这个落后的山区县竟被“吹”成了全省的一面“红旗”。因此,当时到乐至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盛况空前。

离乐至县城5华里的仙鹤公社境内,有一个较大的石山坡,被称为“高产卫星坡”。陈毅在车内听说公社把全部人力和物力都投在高产地上,观车外排排队队男青年正在深翻土地,一队队送肥的姑娘挑着沉重的担子在穿行。啊,这就是高产地里的“大兵团作战”!陈毅看着这一切,苦笑着,不时地摇摇头。

陈毅来到“卫星坡”下,走下车来,拄着拐杖,健步攀登。随行的人们也纷纷下车。

陈毅问:“这个坡,过去种什么?”

一个干部回答:“原来可耕地少,种小麦、包谷,产量很低。”

“现在呢?”

“现在靠公社的力量,荒坡换新颜。今年全县小麦平均亩产501斤,这高产地已过千斤关了。”

陈毅幽默地叹道:“啊,不简单啊不简单,荒坡过了千斤关。”

来到山上,陈毅时而远眺远方,时而瞧着近处,很少说话。人们以为这位著名的元帅诗人要作诗,正在构思,于是有人便凑趣地提议说,“陈老总,你多少年不回乡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不妨吟首诗,述述乡情吧!”

提起作诗,陈毅的诗兴可真来了。他笑了笑,点点头,爽快地说:“嘿!你们的兴致倒不错。要我作诗,可以的。但你们得先算一算一道数学题。”接着他严肃地说:“高产地占不到整个公社土地的1/5吧!你们把全部人力、物力集中在高产地搞‘大兵团作战’,荒掉了4/5的土地,这真能增产吗?假如一亩产500斤,5亩就该产2500斤。一亩高产地能产2500斤吗?你们为了争红旗,就只有吹牛、说谎。是不是?”陈毅越说越激动,停了一下,继续说道,“吹牛不犯死罪,可我们共产党是执政党,我们也吹牛,那是要害死人的。”他用拐杖指着脚下的坡地说:“这个坡,要是建成桑园就好了,因地制宜嘛!何需花那么大的力气修公路?”

人们听着陈毅的谈话都沉默了。过了一会,陈毅大笑起来,说道:“你们不是要我作诗吗?好,我就来诌上几句,赠给诸君。”随即,便一句一句朗诵起来:

今日话乡情,

情真意更诚;

好大喜功事,

万代招骂名。

在场的人听了,有的惊叹,有的称好,有的愕然。陈毅这首讽刺、批判“大跃进”的诗,表达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忧国忧民的诚挚心情,反映了他实事求是的精神风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赵树理:写诗“难懂方为妙”

1958年11月14日,中共山西省阳城县委作出全党全民动手创作的决定:“党委号召,书记挂帅,全党动员,全民执笔,苦战3个月,立说40万,精选一万篇,著书100册。”在县委的号召下,10天之后,阳城县一中师生“第一个卫星提前上了天”。他们的“先进”经验是“三想三写加二抓”:“即劳动时就想,休息时就写;走路时就想,坐下来就写;吃饭时就想,放下碗就写;抓时间,日以继夜地写;抓事实,一件事要推想它联系的一切。”

刚被任命为中共阳城县委书记处书记的著名作家赵树理来到阳城时,一个月的苦战已经结束,人们正在接受1959年的创作任务。该县一个仅有32人的剧团,就要完成诗歌6万首,大型剧本40个,中型剧本100个,小型剧本1500个,还要演出大小节目5300个场次。赵树理听后禁不住哈哈大笑,说:“要是真能这样,作家就该失业了。”

共青团阳城县委召开青年大会,动员大家放“文艺卫星”,特请赵树理去讲话。不料他劈头就说:“我给你们泼冷水来啦!我一个专业作家,一年还写不好一本书。诗是语言的精华,你们一个晚上怎么能写出几十首呢?别说放‘卫星’,我看连个‘起火’也放不成。你们年纪轻轻,可不能养成吹嘘夸口的毛病!”

然而,当时“大跃进”势不可挡,赵树理的讲话丝毫不影响县团委书记布置放“文艺卫星”的任务。这个县团委书记指示道:各机关团员,每人在1959年出版作品100篇……

赵树理听了哭笑不得,默默退出会场,回家后顺手写了一首幽默风趣的讽刺放“文艺卫星”的打油诗《招生广告》:

人道作诗难,

只因作得少。

一天二百首,

一月管保好。

你若无啥写,

题目向我讨;

硬自《钢铁歌》,

软至《她来了》,

随便写一个,

然后找材料。

“手呵动地手”,

“笑呵圆的笑”。

莫谓人不懂,

难懂方为妙。

我住天字街,

门牌第一号。

祝尔准诗人,

前来把名报。

聂绀弩:“一夜须吟万首诗”

1934年就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著名杂文家、古典小说研究家、诗人聂绀弩,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开除党籍,来到北大荒八五○农场第五队劳动。1959年某月的一天夜晚,劳动队负责人突然宣布,要每人每天至少写一首诗。说是上级指示,全国一样,无论什么人都要作诗;要使中国出多少李白、杜甫;多少鲁迅、郭沫若。这个要求一传达,马上引起全体震惊和骚嚷。他们每人炕头立即都点上一盏灯。这房里是两条每条可睡几十人的长炕,一时百来盏灯点亮起来,满屋通明,甚于白昼。并且立即抽出笔,拿出纸,沙沙作响地划起来。但同时,大家又几乎都在嚷不会作诗,自己是文盲、半文盲等等。那些没有文化的人,都来找聂绀弩替他们写,以便完成任务。那时,白天劳动已经很辛苦、劳累,聂绀弩年纪又大,晚上还要熬夜写诗,实在不好受。

对于这一人人天天都要写诗的浮夸风,聂绀弩曾写了七首诗《集体写诗》,予以讽刺:

整日田间力已疲,

下工回屋事新奇。

解衣磅礴床头坐,

万烛齐明共写诗。

旧诗难做做新诗,

一句一行排列之。

谁说一遭诗便好?

做诗从此奠初基。

笔于纸上沙沙响,

气在口中虎虎吹。

得句何须皆诗意?

集体吟诗事便诗。

人物风流最此时,

江山至美古无之。

社会主义歌难尽,

一夜须吟万首诗。

低头笑问老头儿,

我本文盲做甚诗?

你替胡诌三两句,

明朝任务我完之。

诗人舍你更为谁?

枪杆政权豆麦诗。

唯大英雄甘木讷,

是真风雅不嘘吹。

诗歌只是你家私,

藏在胸中自不知。

今日文盲勤学习,

有朝开口便成诗。

(摘自《中国现代名人诗词逸事》,黄子云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