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网络文学出版:喜悦中裹着忧愁

2001-08-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张志雄 我有话说
虽然纳指低靡不振、网络经济依然疲软,然而经过一段沉寂,网络文学再度崛起,且这次来势更加凶猛,且不说老牌网络写手痞子蔡的《雨衣》、《爱尔兰咖啡》“赖”在各大书店文学类销售排行榜前十名不走,最近一本名叫《蒙面之城》的网络小说初稿在网上推出后,引起各界强烈反响:报纸连载、杂志出刊、出版社出书、影视圈洽谈改编,一部网络文学作品引起如此强烈的连锁反应在国内尚属罕见。《楚天都市报》报道黄金书屋网站举办网络原创文学大赛的标题一语惊人:“网络文学开始叫板了”。

出版社眼中成新宠

1999年,知识出版社将蔡志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通过纸介质出版介绍给无数迷恋网络文学的少男少女,立刻引起轰动,神州上下一片“亲密接触”,同名电影和话剧也跟着着实火了一把。2000年秋,他来到北京等地为其小说促销,有报纸称他“挥舞一下手中的大旗,在10月的京城掀起了一场网络小说出版热潮”,此话一点都不假,从2000年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我一定要找到你》,到2001年3月知识出版社力捧《爱尔兰咖啡》,在书店排行榜上小有名气的就不下14部,光在2001年1月就有10部网络长篇小说被出版。

日历翻到2001年4月,出版界更是爆出冷门:全国最大的文学专业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庆祝建社50周年之际,首次介入网络文学出版,推出网络原创文学《风中玫瑰》,并破天荒采用了BBS(电子公告牌)版式。

面对网络文学出版再度掀起高潮,部分业内人士仿佛看到了一块新大陆,且充满信心。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编审孙顺林认为,网络出版和纸介质出版没有绝对、本质的差别,作者无非都是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写到作品里,网络文学作者的创作心态不像纸介,还需要编辑、出版等程序,因此,网络创作者的心态绝对是放松的。网络文学中倾向于发议论,一眼看上去有些杂乱无章,改向的可能性也很大,但最终的目的还是想给别人看,并愿意和纸介合作,以完成其全部使命。汉青文化公司总经理唐敏说,名家大师固然有好作品,但他们往往被出版社包围,写文稿如同还债,乡村节奏、诗情画意很难再有,因此他们的作品就像商品。而网络写手一般不会受到催稿等外在影响,他们大多写的又是自己的真实生活,感觉很亲切。

是是非非众口不一

然而,从根本上说,目前人们对网络文学本身还存在价值判断上的分歧。一来传统文学界难以放下矜持,或者说,他们对这股潜在但是不断发展着的力量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另一方面,网络文学本身也有其致命的弱点,文章内容和题材的近亲繁殖,底蕴的苍白,这些都成为它向正统的文学殿堂迈进的绊脚石。

《人民日报》上曾有人撰文道:“网络快餐文本中的经典实在不易造就。这背后不单是作家与作品的提升,还有阅读的延伸,因为网络时代传播的交互性已经模糊了创作者与接受者的边界,消解了纯粹意义上的‘读者’,单一的‘阅读生活’正朝着批评、写作的参与延伸,使得读书成为一项多元、交互而且有些混乱、粗糙的人生节目,一项不再属于私人,不再催生个体孤独感的广场行为。譬如,目前流行的‘在线阅读’就是一种像歌会、Par ty一样的群情激荡、共鸣大于个性的阅读形式。文学是向往大众的,但如果在走向大众的途中失掉了孤独与深刻,将会成为一项新的娱乐节目,而不再是人生、社会的‘镜’”。一位大学生在《南方周末》发表自己对网络小说的看法,他说:“都说文学是心灵的慰藉,是超时空的享受,若网络小说也是文学,真不知道,它能给我什么……”《文学视界》杂志提到网络文学发展现状时说:“除了传统文学界对新生的网络文学持有种种误解和偏见外,他们自己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困惑和游移,给人一种忙于取得身份认证的感觉,不仅是‘梁山泊英雄排座次’,而且希望着‘受招安’”。

当然,网络文学作为新生事物,其部分超越传统文学的地方还是深深吸引了喜好新奇、向往轻松自然阅读的广大青少年读者。乌鲁木齐市高一学生在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时说:“与课本上的文章和杂志上的小说相比,网络文学不仅情节简单,叙述方式自由,而且大都写的是个人经历,读起来往往有一种亲切感。”另一位名叫李文的高中生说:“网络文学许多讲述的都是内心的感受,一些话好像就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读完后,能让心里感到轻松一些。”一些中学生在谈到为何喜欢网络文学时,都强调了网络文学的单纯和自由不羁。这一点恐怕是学生喜欢网络文学的重要原因。

国内大型权威文学杂志《当代》今年第一期推出了《蒙面之城》,并为此加了编者按:“我们自以为先锋,已经想到‘网络文学’的发展速度会如此迅猛,会超越了‘随笔’所能涵盖的空间,但我们没想到‘网络文学’的水平提高速度也会如此迅猛。”编者按还认为,《蒙面之城》“给我们树立一个标志———‘网络文学’同‘非网络文学’比肩的标志”。

《蒙面之城》的宁肯在接受《武汉晚报》记者采访时说: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写作始于网络,互动于纸质与网质媒体,网络文学概念必将消失。”

前行无疑多坎坷

就在出版商们热衷于网络文学出版的时候,图书销售市场带来了坏消息:北京图书大厦三层销售的十几种网络图书中,除了知识出版社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的《E网情深》、上海三联书店的《进进出出———在网与络、情与爱之间》等少数几种销量不错外,其余大部分网络文学书籍的销售情况均不如人意。例如湖北教育出版社的《网络文学丛书》在2000年2-6月4个月期间仅售出30本;一些将网上的散文、随笔拼拼凑凑编成的“杂拌儿”类的网络文学图书也极少有人问津。中国社会出版社发行部的一位先生告诉记者,该社2000年在“网络文学热潮”中也推出了两套图书,但发行一直上不去。

问题还不只是这一点。

前不久,社会上流传《悟空传》的作者另有其人,后来经本报记者核实,这种说法确系无稽之谈。《悟空传》的真正作者今何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慨叹道:“在网上确定作者倒还不是最难的,倒是网下对网文的滥用很成问题,很多网上作者包括一些成名的作者,其作品被网下一些刊物使用,连通知都得不到。”

事实上,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陈希我就碰上了这种麻烦:自己发表于《橄榄树》网站的小说《去偷,去抢》,不知何时被时代文艺出版社看中并出版,编入《网络原创边缘性小说精选》丛书。事后,陈希我引一句《橄榄树》网络杂志主编揭春雨在声援他时说的话:“《橄榄树》是一个非盈利机构,更不是商业机构。但是,一些出版机构却把它看作免费文本仓库,拿来就印。这是不合理、也是不合法的。”

从两年前引进亚马逊书店模式,到现在网络经济大幅缩水,网络文学出版是网络与书业联姻的仅存硕果,如何培育使之健康成长,是出版社与网络作家共同的使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