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小说的宗教文化意义

2001-08-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陈洪 我有话说

小说,自其构成这一语词之初,就背上了“小”的限定。

荀子称“小家珍说”,“小”之外加了个“珍”,可惜这个“珍”训“异”,是加了一倍的贬语。到了班固的时代,“小说”开始具有文类的意义,但仍难逃“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界定。

所以,中国古代的小说在一两千年间,总是被视为浅俗之物,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清初桐城派之祖方苞,倡“雅正”以整肃文风,批判的对象之一就是古文写作所受的小说影响。二十世纪以来,在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下,小说终于翻身,成为文学四体之一,堂堂正正写进了中国文学史,成了学者专家的研究对象。不过,在大多数场合,它们主要是作为一种文学读本来被考察,研究者关心较多的是其描写的技巧、艺术的品格等。或者,从反映论的立场出发,分析作品的社会性内涵,如阶级矛盾之类。而从文化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在小说写作、传播、接受的过程中,有关文化背景、文化传统、文化层面、文化变异、文化反馈诸方面的有关问题,则显得较为薄弱。这除了一般意义的方法论原因外,受传统看法的影响,认定小说的“浅俗”,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不然。

中国古代的小说,从语言上看确乎浅俗;从故事内容看,也大半浅俗;甚至就其文学手法看,大多数也难逃“浅俗”恶谥。但是,从作品包含/传达的文化信息看,从作品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实际作用看,就绝非“浅俗”所能形容、概括的了。

与诗文那样的纯然士大夫文学不同,小说是在社会文化板块的交会处、摩擦处产生的。因此,它总是包含着来自不同文化层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又彼此渗透而出现复杂的变异。如水泊梁山的“替天行道”,如关云长的“义气千秋”,如孙悟空的“皇帝轮流作”,如林黛玉薛宝钗的“两峰对峙二水分流”,等等,不厘清其文化源头是难于真正说清其内涵的。

而一部小说的传播,或热或冷,或改写或续作,与文化背景的变化也往往密切相关。如一部《水浒传》的接受历史,几乎可以透射出近五百年中国思想文化变迁的大半脉络;一个关圣帝君的形象及其地位沉浮,也可看出政治文化、宗教文化与民间文化的诸多变化信息。

在古代(乃至近代)的中国,由于民众的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而又有某种崇信书本文化的社会心理,以致小说在下层民众中扮演了“蒙师”的角色。这样,小说又在一定程度上反转过去影响了社会文化的诸多方面,甚至直接影响到社会历史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看,小说包含的文化信息实在是厚重得很,从文化角度研究小说实在是必要的很。

在文化的各个方面中,宗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每个民族的宗教意识各有不同。华夏民族的宗教传统也自具特色,如世俗化倾向强烈,混合包容能力突出,衍生民间支派频仍等。研究这些特色的途径不一,而小说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五百年来,中国人关于“天上”仙佛世界的建构,蓝图恐怕主要是来自《西游记》;中国人最主要崇拜对象观世音形象的树立,种种细节与《西游记》也有相当的关系;民间秘密宗教的形成,几乎无不直接间接受到通俗小说的“指导”;更不要说现在庙宇所塑所绘所供大量为小说人物,等等。所以,从宗教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尤其应该引起特别的注意。

本人这方面的研究不过略窥门墙而已。很多题目虽然想到,却心有余而力不逮。结此小集,一则敝帚之念未能免俗,二则期冀借以引起更多高明之士关注这一领域、这一角度。初衷虽然是揭示浅俗之下的厚重,但所抛出的小小砖头确实在轻而又轻。望学界前辈、同仁谅我初衷,勿笑浅薄而有以教之。《浅俗之下的厚重———小说·宗教·文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