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个人与城市的回忆录

2001-08-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祝勇 我有话说
《北京记忆》,靳飞著,时事出版社出版。

靳飞在给我的一封信里表露了他的忧郁。他说,去国六载,故国早已物是人非,他的朋友(如萧乾、吴祖光等)相继作古,即使健在的,也已是耄耋之年,音讯日少,尽管北京日渐繁华,然而他所熟悉的故人和熟悉的旧地都在消逝中,每次回来,都不免觉得凄凉孤独,已恍然不知这是谁的城市了。

时代的变迁迅猛地涂抹着我们的记忆。类似的感受,我也曾有过。当我试图循着内心的地图寻找旧日生活的遗址,我发现一切早已荡然无存。崭新的楼厦和立交桥改变着我们的生存背景,阻断了我与过去的联系,那些曾经真实地介入我的生活的一切,仿佛都成了无法证实的谎言。我站在此时此刻的人海中,寻不到来路,好像我天生就在这里,好像这里是没有过程的终点,没有原因的结局。

在这种情况下,记忆,似乎成了我们沟通过去的惟一渠道。记忆,是心灵深处尚未被无情的岁月涂改掉的部分,它为许多值得珍藏的旧日保留着原有的色彩与光泽,它捍卫着历史的真实影像,它在各种证据都日渐消灭的时刻里,执著地充当着最后的证人。然而,记忆又是那么脆弱,时间可以那么轻而易举地让我们的大脑放弃原则,记忆往往是那些沉浸在现实欢乐中的人们最先交出的贡品。

靳飞是一个忠实于记忆的人,在这一点上,他显得与众不同。他像是活在记忆里,他在新书《北京记忆》里描述了他记忆中的北京。老屋、护城河、二环路、安定门、宝钞胡同、湖广会馆……都按着时间的序列在他的记忆里排起队伍。他的来路清晰可见。如果他和他的朋友们(比如张中行、邓云乡、梅葆王月……)同龄,倒也不难理解,然而他却偏偏那么年轻。他和他生活的时代有着一种无法弥补的错位———他本应生活在明清,北京的一切在他的笔下都呈现出古老的形貌,然而,他却分明生存在现代。于是,现代生活中光怪陆离的一切,对他来说毫无意义(甚至在这互联网时代,他与我的联系还依赖那原始的书信);同时,他的存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显得古怪而奇特。一个三十多岁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身着旧式服装,吟咏旧格律诗,沉醉于古玩旧物。倘不是亲见,怕你不会相信。他对各种时髦持有谨慎的怀疑态度,相反,却对历史的恩赐心怀感激。我曾说他是文化遗民。他就像是历史留在现实中的一个尾巴,他牵动着许多已经被人遗忘的生命细节,那曾是我们生命中最生动的部分,却因丧失实用价值而被抛弃。在东京的每一个夜晚,靳飞都沉迷于他的北京记忆中。我不知他为何而存在———为他自己,还是,为寻找一只倾听的耳朵。

北京的环城高速路一圈一圈地向外辐射,像不断盛开的花朵,像永无休止的涟漪,而在它的中心,它古老的节奏却永远不会打破,如同一种持久而稳健的心跳。那是北京城的永恒部分。靳飞牵挂的,正是这个部分。这次借着为靳飞的新著拍摄照片的机会,我又仔细阅读了北京老城区的街巷。同十五年前我第一次徜徉在北京老街时一样,那些青砖斑驳的城池民舍,竟然那么真切地唤起我的文化认同感,甚至使我这个外地人找到了文化上的根脉。我的辽宁同乡孙郁说,这也许与东北本土文化不够发达有关。无疑,北京是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姿态进入我的精神世界的。梁思成说,“北平的整个形制即是世界上可贵的孤例”,“它们综合起来是一个庞大的‘历史艺术陈列馆’”,“对于人民有一种特殊的精神影响,最能触发人们对民族对人类的自信心”。(《北平文物必须整理与保存》,见《凝动的音乐》,第296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靳飞生于斯长于斯,北京的气质渗透到他的生命中,他的平淡人生因这座城市而具有了艺术属性,他成了京剧名票,他的日本妻子亦唱得一口地道的青衣。他的个人记忆已经同一座城市的历史相融在一起。他所热爱的前辈和典籍,又将他生命之前的“记忆”无限延伸。当然,靳飞不是文化守成主义者,也并不主张旧有文化一成不变,他甚至提出文化上的“亚洲主义”,即从亚洲本土寻求现代理性。但是,在历史剧烈的动荡和变迁面前,民族文化总是应该体现它恒久性的一面。如果在文化上没有一种稳定结构,那么所谓的“现代化”,对于这个民族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精神冒险。一个人的成长有其内在的逻辑,一种文化的进步同样有其连续性。从靳飞的书里,我们看到了种籽植入土壤,在阳光下拔节和分蘖的过程,他因充分的光合作用而拥有了一份健康的文化人格。当然,不能排除靳飞在这部个人和城市的回忆录中,进行了理想主义的描述———谁能保证自己在回忆时不加入想象的成分?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回忆中包含了取舍,故意保留,或者,删除一些东西。张颐武说,靳飞“以想象和文字构筑一座北京城”,还说,“这个世界未必真正存在,但它就在靳飞的书中”,就是这个意思。逝去岁月中的缺陷会因一种好心的美化而展现出完美的轮廓。仔细品味,我们会从靳飞平淡的语气背后察觉到这一点。诗意的眼光使得旧日北京的一切显得平和而又温存,理想主义者的回忆总是最先摒弃肮脏和腐恶的部分。我想,那与其说是对过去的弥补,不如说是对未来的祝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