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杂志的溃败

2001-08-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苏阳 我有话说
放眼当今的期刊市场,你会发现,杂志已经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泛滥成灾了。如果你再注意一下,满眼都是时尚生活娱乐类杂志,文化杂志少之又少。一些以文化为内容的杂志,只有订阅才可看到,在市场上是很难觅其芳踪的。文化真的不值钱了,时尚已取代一切,从而成为大众社会生活的主宰。文化杂志在溃败,时尚杂志在风行。

纯文化(不是纯文学)杂志先不提,单说走大众文化路子的通俗文化杂志,如今也日薄西山,每况愈下,甚至难以为继,纷纷向时尚娱乐杂志转变。其代表性事例是,《文友》易帜,《东方文化周刊》易主,《南风》改版。之所以提这几种杂志,是因为对它们熟悉一点,我曾经是这几家杂志的作者。现在它们已经改弦更张,物是人非了。

《文友》是《女友》杂志社的子刊,与发行量过百万的《女友》相比,《文友》自然无法望其项背。不过,它也曾有过一段暂短的辉煌。90年代前期,《文友》是一份辅导文学青年创作的内部刊物,办得很有特色,因而赢得一定的声誉。后来,由内刊改为正式刊物,向全国公开发行。90年代中期是《文友》的黄金岁月,发行量最高时达16万多份。对一份新杂志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成绩。此时,它是一份集文学、文艺、文化为一身的综合性文化杂志,读者群集中在大学生、文学青年的范畴内。《文友》的最大功绩,是它自始至终都在倡导一种平民化的、大众化的批评方式,其批评栏目所发文章,均有强人风范,所有批评都指名道姓,言辞犀利,锋芒毕露,剑拔弩张。这种风格,有人喜欢,有人当然不喜欢,由此也惹来一些非议,被称为是“哗众取宠”、“一声怪叫”之类。当然,读者是很喜欢《文友》的。《文友》的作者队伍也很年轻,有朝气,大多是业余作家和自由撰槁人,既有猛男又有靓女,杂志上“酷评”与“爱情”共舞,阳刚与阴柔齐飞。至今,“酷评”与“爱的故事”仍流毒甚广,《文友》便是这两种文体的始作俑者。

《文友》的崛起是迅猛的,但衰落的速度也是惊人的。1998年,该刊发表重磅檄文:《世纪末呼吁:解散中国的作家协会》,结果引火烧身,杂志险遭查处,编辑部作鸟兽散,元气从此大伤。1999年,《文友》就有改《男友》的倾向,1至4期的封面,便选用男人的面孔,导致发行量下滑。后又恢复用女明星做封面。从第7期开始,又试图改版,力争向纯文学杂志靠拢。那年我曾应邀参加过《文友》组织的某项活动,在一个小型座谈会上,讨论过《文友》改成文学杂志的问题。记得当时我提了反对意见,我认为纯文学杂志大多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有的已被迫停刊,这种时候,再往火坑里跳,就是死路一条。2000年,《文友》在基本维持原貌的情况下,又苟延残喘了一年,2001年伊始,终被《男友》所取代。到目前为止,我仍弄不清《男友》的定位是什么,内容比较单薄混乱,也缺乏阳刚之气,属于城市小男人杂志。

《文友》的停刊,令我有点失落,也深感惋惜。那么一份有勇气,有力量,有观点,有声音的杂志,一下子从视线中消失,真是一件让人无可奈何的事。我所能做的,只能是怀念《文友》了。

《东方文化周刊》是南京的一份杂志,1997年前后由某著名报人创办。在不长的时间里,就被人认可,发行到全国许多大中城市。那时的“东方”,是一本极为朴素的人文杂志,每期选一位二三十年代的文化名人做封面,内容也极具文化气息。从形式到内容,都与南京的文化古都氛围很协调。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觉得也可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杂志,许多著名的杂志,都是与当地的整体文化气氛相符的。“东方”既是人文的,又是青春的,它的周围聚集着众多的知名作家和人文学者,更多的则是新生代的青年作家,谁都知道,南京是个出作家的地方,远的不说,光是当下,有一定创作成就,活跃于文坛的青年作家,就不下二三十人。当初,这些人就是“东方”坚定而有利的支持者。有如此强大豪华的作者阵容,“东方”的水平和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断裂丛书”作者之一的楚尘曾是“东方”的编辑,他编有一个非常好看的随笔专版,而我常给那块版写体育随笔,彼此就有电话联系。后来楚尘不适应每日上班打卡的坐班生活,便毅然辞职,去北京谋求发展。最近,听说他与别人合作,共同策划了一套大型外国思想文化丛书。看来,他正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开拓自己的事业。我认为,楚尘的中短篇小说写得十分精彩,是一个极有潜力的青年作家。

“东方”的变故出在1999年,可以看出,那时候杂志也有贴近时尚的倾向,年中,忽然由周刊改为半月刊,封面也有些另类起来。2000年来临时,“东方”正式易主,由南京有线电视台接管,恢复周刊,并进行大改版,特邀学者、文学评论家王干担任主编。“东方”自此从一本人文杂志,彻底演化为一本娱乐杂志,开本、印刷、版式、内容都发生巨大变化。用大量篇幅刊登名人访谈明星绯闻和靓女玉照,其可读性可看性可娱乐性不比任何时髦杂志逊色。

创办仅两年,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文期刊,就这样被时尚的洪流吞没了,个中缘由,我说不出个所以然。不过也可以想象得到,是迫不得已而为之,没有足够的钞票,怎么能够生存呢?现在的“东方”恐怕已没有无米下锅之虞了,因为自易主以来,发行量节节上升,不到一年,便突破期发20万份的大关,真是可喜可贺。然而,此“东方”已非彼“东方”,原来的《东方文化周刊》,大概是一去不复返了。

《南风》原本是贵州的杂志,为了生存,便另谋出路,投奔了广州看世界商务广告有限公司,在广州策划包装,出版发行。在一年多以前,我还不知道有怎么一份杂志,既未读过也未听说过。好像是2000年年初,我收到一封信,是《南风》编辑何流先生寄来的,信中说他在朋友处知道了我的地址,特来信约稿。我给他寄去了两篇稿件,不久便发表了。收到样刊后,我才第一次目睹《南风》的芳容。杂志打的是“大众文化期刊”的旗号,总体感觉还不错,制作很精美,内容也很扎实,很有份量。有些栏目颇有《文友》的风格,文章充满了批判性。杂志按艺、文、影、视、歌五大类组织编排,力图从全方位关照大众文化的发展进程。

不久,何流编辑便不知去向,我只好与其它编辑取得联系,继续为《南风》写稿。说实话我挺喜欢这份杂志,我从它身上看到了《文友》的影子。后来我发现一个问题,不少读者给杂志写信,强烈要求增加时尚内容(杂志有一个“真情互动”栏目,专登读者来信)。2001年第四期,杂志透露出应读者要求,将在近期改版的信息。我没想出它会怎么改,走时尚的路子?天哪,遍地都是时尚杂志,《南风》也去趟这浑水?第五期杂志出版后,证实了我的担心。我果然发现,杂志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文化”给“时尚”让位了。看看登在封面上的大幅标题———《涨价的爱情》、《爱上女友的姐姐》、《给中国女人分分类》、《白领女性的理想年薪》、《网婚:在网上生儿育女》等。我就知道,又一本文化杂志完蛋了。

要么走新闻、财经的路子,要么走娱乐、时尚的路子,其它的路真就走不通?文化杂志真的会死无葬身之地吗?可是,有市场的逼迫,有读者的逼迫,你想不沦落风尘都不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