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流淌生活睿智

2001-08-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资治 我有话说
摆在我面前的是这么一本书:《给儿子的信》,书名的副标题是“一个父亲的谆谆教导”,这样的书让我想起著名的《傅雷家书》,还有近几年在图书市场上流行的《曾国藩家书》之类的书籍。

《给儿子的信》是一本引进版的作品,在出版者的宣传里说,该书已经有“12种版本,全球销量2,000,000册,被《美国书商》杂志推荐为家庭必备藏书”。说实话,关于这本书,我是很快就看完了的,书中用31个主题对生活中获得的智慧进行了论述,只不过,这些内容不是用严肃的口吻,而是像家人围坐在一起促膝交谈一样,读这本书的感觉,有亲情的感觉。可以说,这是一本平淡的书,但是,平淡中流淌着的却是生活的睿智和家庭的亲情。

联系到《穷爸爸,富爸爸》以及什么成功啊忠告啊之类的生活图书,不禁让人非常感慨。为什么这么一本非常平淡的书也要从国外去引进呢?这实际上反映了国内生活图书出版的一些问题。

一、功利主义十足。

出于赢利的目的,国内的图书普遍存在的一个功利主义十足的情况,在生活类图书中有同样表现。所谓功利主义的说法不是说我们反对图书出版的企业性质和经营性质,而是说图书编辑的本身带有太多的铜钱味道,从而在产品设计和编辑上缺少了应有的文化产品的特征。同样做子女教育类的图书,我们的出版者和编辑想的只是如何去挖掘老祖宗的遗产,而不是想着如何在现实的生活中寻找和探索。由于历史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些特定的价值,我们的生活图书广泛地进行了“继承”和“拿来主义”而没有认真地思考创新的问题和现实的问题。因而我们的生活类图书出现了太多的“拿来产品”和“祖宗产品”,多了“腐气”和“洋气”,却少了人气。

二、粗制滥造严重。

在功利主义思想的主导下,急于制造产品,急于推出产品,急于赚钱回笼,一个急字指导下的图书出版势必造成了粗制滥造现象的产生。人在生活中,人每天生活,对于人生的道理有多少人能够琢磨透,所以对于生活中的智慧交流和传播的图书应该是出版中书气最足的产品,可是,我们的生活类图书中却鲜有精品。在市场经济转型、世纪转型的时期,中国人需要太多的精神文化产品尤其是日常生活中人际处理、社会关系处理等生活实用型图书的指导,现有的图书市场却不能够给。《给儿子的信》的作者并不是什么子女教育专家,也没有多少作家的名声,但是对于生活的宁静感悟和真诚体会却使他为世界提供了一本好书,让人们多了对生活的交流。

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对于生活类图书,我们不绝对化地反对继承和引进,但是,我们绝对地希望能够有一些真正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图书问世。读者,作为图书的消费者也许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体会,但是,出版社的编辑应该认真地体会和把握生活,在掌握选题设计的时候能够寻找到那种像《给儿子的信》的作者那种对生活有真诚体会和细心感悟的人。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不需要过热的话题,生活本来在平淡中流淌,真情和睿智也就孕育在平淡的生活当中。

甘肃出版的《读者》杂志曾经有400多万的发行量,为什么?因为《读者》的文章虽然没有太多的惊人故事和大起大落,但那些纷纷扰扰的人生小事,实际上到给每一位读者的正是对生活的体会,读者从中也达到了与生活的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读者》之类的杂志正应首先是图书编辑的学习对象,当能够把生活智慧进行结晶时,生活的睿智就会在你的书中流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