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众口铄金

2001-08-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一个小女孩读报遇到“小海伦其实很中国”一句话,提问“很中国”这种说法通不通,(见于北京晚报1月13日23版·读者批评栏)编辑部答复说,这种“表述方式也许很时髦”,但却属于“语词关系”的“不伦不类”。这批评无疑是对的。因为名词“中国”在句中作了谓语,犯了语法错误。然而,此外或许还可以作出另一种解释。

语言文字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近二十年来,类似“很中国”这样的“非法”短语,很是出了几个。说某演员的演技娴熟,常说“··他的表演很生·活”;谈到诗的文学性,有人说“··诗是文学中最文·学的东西”;有的名家也有诸如“·小说这种事业太··个人了”(王蒙)等等表述方式。这种副词修饰名词在句中充当谓语的语言现象,若是出现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老师必定是愤怒地挖苦你一顿,让你在全年级当一次丑典型。如今却不然,传媒似乎不甚拒斥,颇有自然流行的趋势。原因在于,这说法实在简便节省,又不影响语义的正确理解,受到群众欢迎,有一定的生命力。

“众口铄金”的力量,有时不可低估。中国汉字的简化,就是逼出来的,大众恶其繁难先自简化着,由不得你不简化。类似“很中国”一类说法,而今阅世有年,语法学已有正面阐述,叫作“词类的活用”。所谓“活用”,是指一类词临时被当作另一类词来使用,以造成某种表达效果。如:··他科员了一辈子,还是个科员。第一个“科员”就是名词当了动词使用,有明显的修辞效果,语言显得生动活泼。

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词性的词,语法学称之为“兼类词”。有些兼类词,正是非兼类词在“活用”过程中逐渐演变而成的。至于“中国”以及上面提到的“生活、个人、文学、科员”等等名词,也许将永远被“活用”而不会转化,但这种用法,应该是被肯定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