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哲学书有了活泼面孔

2001-08-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萧 钰 我有话说
大学教材由各领域专家编写的情况比较常见,而中等教育的教材较少由专家编写,至于中等职业学校教材,更少有专家光顾。但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哲学基础知识》却是一本由哲学专家编写的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霁博士和四川省工商职业学院的肖和平担任主编,并亲自承担了部分篇章的写作任务。其他编写者也都是哲学专业的学者。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该书还采用了国内著作很少采用的责任主审和审稿双重审稿制度。担任主审的是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大椿、郝立新。看到这份名单,不少人会以为这本书会变成一本具有很浓学术气息的教材。其实不然。一位看过这本教材的中职学校教师反映,中学生很需要这样一本具体、生动、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现实,又能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有丰富社会科学知识含量的哲学教材。

王霁博士认为,“哲学”的本义就是“追求智慧”,但智慧绝不仅仅是书上的定义、概念,更重要的是运用哲学知识认识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一编写思想出发,该教材以问题为先导,而不是以学科体系为先导,教给学生的主要不是前人既定的结论,而是提出问题,解释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的不是记住,而是增强认知和创造能力。最重要的创新就表现在:

一、避免了以前教材中就哲学本体知识进行大段铺陈的方式,淡化哲学理论本身的逻辑推演过程,而以生动、直观的事例来让学生明白哲学概念,从而达到重在掌握运用的目的。

二、把哲学原理和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方法和能力。如,讲到“事物是相互依存、有机联系的”这一原理时,就用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典故,并进行了详细解释。引出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之后,又用中医治口腔溃疡却根据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在脚心敷药这一事例,说明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批驳了一些看似有联系的迷信观点。最后,又用宋朝丁谓一役举而三役济的例子,告诉学生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寻求最优目标。落实到学习上,就是要掌握学习方法,用最节省时间的办法学好功课。

这一节内容环环相扣,有观点,有事例,有立论,有批驳,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既让学生掌握了哲学原理,又让他们学会了怎样在学习、生活中运用这些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到做人、做事的方法。

王霁指出,哲学不但是世界观,而且是方法论,要教人解决一般的思维方法、认识方法问题。学好哲学,终身受益。因此,这本教材就着重对学生加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解决好如何做人的问题;加强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教育,解决好如何做事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理性思维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这本哲学教材还力求使内容与变革中的中国社会和国际社会相衔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例进行分析。比如,以前的哲学教材都会说到人类可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却绝口不提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本教材就专门提出了这个问题。再比如,怎样认识党内的腐败问题,怎样认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本书都有具体而深刻的分析。

更重要的是,这本教材把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党和政府近些年采取的重大决策,都在书中做了介绍、分析和解释,使学生更好地从哲学的角度去领会这些问题。和内容上的更新相对应,这本教材在形式上也颇为出新。一是正文内容简练,只占三分之一,而以事例、议一议、想一想、名人名言等形式出现的辅文则占了三分之二。本书还选择了大量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插图,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

一位中学生说,这本教材注意从个案入手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让学生从学习哲学中体会到对做人、做事的益处,既做一个好人(道德品质高尚)又做一个聪明的人(能圆满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这和以前的教材大有不同。这本书里面还有很多数理化方面的事例,很有意思。

据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这本《哲学基础知识》已被全国20多个省市采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