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边地散记》:历史或战争的感慨

2001-08-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周政保 我有话说
《边地散记》,朱增泉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前些时候读朱增泉先生的《边地散记》,确被其中的不少篇章感动过,所以很想为这部散文集写一点儿读后心得,可一直没有写出来。倒不是我懒惰,而是怨我缺乏史地及古代战事方面的知识。但近日细细重读,确实有一种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且总算从一般的慨叹之中理出了些许头绪,不过依然触及不到史地或战事方面的学问———我只能当作散文来拜读。

《边地散记》中的绝大部分作品都与历史或战争相关,与沧桑变迁的社会文化沿革相关,而我最喜欢的篇章,也就是那些品读历史的心得,那些访古中的充满怀念的思考,那些凭吊文化遗址或古战场的悠悠感叹,以及那些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的独特褒贬……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其中或多或少有着以史为鉴的意味。虽则历史已如烟云般地成为遥远的往事,但它永远不会消逝;我们从历史中一步步地走到今天,可今天抒写的同样是一种历史。我们需要历史的不断提醒。在《边地散记》中,那些谈论历史的作品,其实都与战争相关,如《观沧海》、《香港,中国曾用这个膝盖跪下》、《同床毋忘告林翁》、《振长策而御宇内》、《长平之战》、《寻访赵王城》、《秦皇驰道》、《从范蠡说到吕不韦》、《凭吊一处古战场》、《边地散记》、《兴隆山》、《大漠诗魂》、《西域之旅》等。其间,不只因为作者是职业军人而对战争拥有相应的敏感,或容易激活作者的精神或灵魂的颤动,同时也相当鲜明地印证了作者厚实的历史文化素养。不难想象,绝非每个站立于井陉关隘的人,都能如此丰富地联想到“秦皇驰道”的来龙去脉,或联想到始皇帝的“丰功伟绩”及造成大秦帝国速亡的局限性,乃至联想到韩大将军在井陉

的“背水一战”———而韩信的一生又是如此富有悲剧性,其中所包含的,何止是“背水一战”的战争启示或人生哲学意味?我想,无论是始皇帝的“驰道”,还是韩大将军的“背水一战”,或是他们作为历史人物的气壮山河及凄楚悲怆,从中不难感觉到神州千年升沉荣辱的“根”之所在———人说“弱水三千,取其一瓢”,我以为即便是在点滴之中,也能窥见这片养育了大中华民族的土地上曾有过的辉煌与曲折。中国从古到今绝不缺少热血沸腾及因忧国忧民而遭贬谪甚至杀戮的仁人志士,也不乏“振长策而御宇内”的非凡帝皇,不乏深谋远虑、气度旷世的文臣武将,可我更多感受到的,却是这些超群之才的仰首长叹或“栏杆拍遍”之后的无奈,乃至奉献了热血生命也无可改变那一幕幕历史悲剧的上演。历史是一面镜子,古代的战争也是。这话已说过无数遍了,但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在这部散文集中,古代(或近代)战事是作者最重要最敏感的观照对象。当然,战争不仅仅是战争,就如我们在不少作品中感悟到的那样,残酷的、触目惊心的、但又不得不进行的战事背后,总是蕴藏着无比丰富的、永远值得后人倾听的政治文化声息。所以读这些作品,往往有一种被人推到了历史窗口的感觉,以致能使对历史过程不甚了了者走向知晓,而对那些对历史有所了解的读者来说,则可能在窗口前获得一种新的交流或启示———在这里,“受益匪浅”绝不是一句空话。当然,“受益匪浅”依仗的是作品的质量。那决定《边地散记》中的主体作品的质量前提是什么呢?我觉得至少有二:一是作者所保持的“有感而发”的创作姿态;一是“有感而发”中的“感”的新鲜独到可靠———其中有着作者对中国诗文传统的诚心诚意地继承,也有着那种富有时代意识的对历史现象(尤其是“人与战争”)的穿透、沉思或感悟。

我之所以要特别强调“有感而发”,其间的原因,当然首先始于《边地散记》的创作姿态,但也与当下散文界的“现实”相关———如今的散文界充斥着大量的很无聊的“垃圾作品”,苍白轻佻,无病呻吟,为凑数的“滥写”之风到处泛滥,而其中不乏著名作家的“手笔”;即便是涉足历史感触,也往往为“创新”而胡乱“颠覆历史”,或为写作而糟践历史,以至将历史仅仅视作文化消费的“佐料”。在这里,真实诚恳的现实感触被模糊了,神圣的历史之情被亵渎了,因而也谈不上“有感而发”及“感”的质量,更谈不上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及相应的意义可能。所以我想说的是,《边地散记》中的不少感悟历史或造访古战场及文化遗址的好作品,其意义大大超越了作品本身———特别是在那种审慎严谨的“有感而发”过程中,作者在丰厚的感触、感觉或感悟中,渗入了自己的思考及独立见解;而这里所说的独立见解,作者又往往运用假设的或想象的表达方式,因而获得了一种新鲜的、但又提供了交流余地的效果。倘若你乐意重读那些牵扯到秦汉史、西域史、乃至“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作品,你很可能又得说一声“受益匪浅”。我想,“受益”的重要原因绝不止于叙述的生动性或知识性,更值得欣赏的是作品中所

贯注的思考及独立见解———而且可以说,这一切是曲曲折折、隐隐约约地通向“现实”的:在我看来,正处在兴国转折中的中国人,实在需要历史精神的滋养、提醒、乃至警示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