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道、医道与临终关怀

2001-08-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肖巍 我有话说
听一个目睹父亲死去的朋友说,死并不容易。正像生命的孕育是一个过程一样,死亡亦是一个过程。医学上通常把人的一生划分为从围产期到围终期的几个阶段。围终期也称为临终期,指的是生命本质不可避免地退化到临床死亡,并可以延伸至入土为安这一段时期。这段时期大约有10个月,此时此刻,人生到了最平缓、最脆弱的时期,想必临终者此时最渴望的是重新回到母体中,享受母体的水分、温暖和营养,在平静中如同一个熟睡的胎儿般地离开这个世界。

如何为临终者创造一个舒心、安适的氛围,提供一种类似于“社会子宫”(Social Womb)的母体呵护,让他们在落日余晖中沐浴着温煦叩响天堂之门?这是现代医学伦理学必须思考的问题。非常值得庆幸的是,我国第一部《临终关怀学》问世了,它把临终关怀当作一个学科来建构,在系统评介国内外相关领域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临终关怀的本质和理论基础,全面地回答了临终关怀与生命质量、临终关怀的道德、临终关怀与安乐死、临终患者的心理治疗、临终关怀的服务模式、临终关怀的护理与解除等问题。这是一本跨学科的论著,涉及到医学、伦理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这也是一部融合中西方文化,直抵国际相关领域学术前沿的研究论著,不论是它对传统儒道释三家死亡观的归纳总结,还是对后现代医学模式的讨论都证明了这一点。同时,该书的所有理论建构都围绕一个与每一生命都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尽可能不让一位病人带着遗憾离去。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对如何生、如何死有了更多的控制,这也为我们带来许多伦理学问题。20世纪后半叶,一门研究与生命相关的所有伦理学问题的交叉学科——生命伦理学诞生了。它秉承古老的医学伦理学传统,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医学背景下,探讨与生死攸关的伦理价值观和道德抉择问题,它是一个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又尚待羽翼丰满的学科。《临终关怀学》是我国生命伦理学领域的一部力作,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研究的一项空白。

医学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概念,它反映特定人群或个体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医学的企求和愿望,医学的目的实际上是人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医学是主观的。但医学的进步总是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联系,因此医学也有其客观的一面,是主客观的统一。既然医学反映人类的追求,今天的人们就有理由对医学本身提出更为深刻的追问——医学发展的希望和目标是什么?医学应当在哪里停止?它的主要责任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尽可能地维持生命吗?事实上,医学一直都在重新塑造自己,尽管医生总要处理一件事:治疗疾病,但他们所承担的任务,无论想象上、制度上、科学上、人道上都是永远处于变化之中的。临终关怀学是现代医学发展与人道主义结合的产物。

临终关怀学也反映出人类道德的进步,它使道德不再停留在冰冷的原则和规范上,而是更为贴近生活,更富有人情味。我国古代儒家有“三年之丧”之礼,要求子女在父母过世之后要服丧三年,以抱父母的养育之恩。现代社会也一直把尊老敬老,养老送终作为一种“孝道”,临终关怀不仅具有医学上的临床意义,而且对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呼唤人们学会关怀,尤其是关怀老人、病人和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的社会意义。临终关怀学提出的医德要求体现出一个社会最起码的精神文明要求,它不仅是针对医务人员提出的职业道德规范,也是对每一个公民道德素质要求的一部分。

死亡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临终关怀让每一个临终者都能在落日余晖的温煦中平静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