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科技”的羊头

2001-08-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方舟子 我有话说
前一段时间,经过专家和媒体的合力痛打,中国那股荒唐的纳米热总算有了消退的趋势,至少在报纸上较少看到纳米产品的宣传。但是仍然有人舍不得就此抛弃“纳米”这个羊头,还要用它变变花样。近日《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7月25日)的一篇报道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华人“副教授”(实际上是“研究科学家”,即大学里的技术人员)“为了庆祝中国申奥成功”,辞职回国开发一种能够“使生物体进入高能态”、“有力促进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延缓衰老”、“广泛应用于中草药、保健品、饮料和农业等方面”的“纳米晶簇水”,就是挂着同一个羊头卖别的狗肉的一个例子。不过这个花样的改变也是大势所趋。因为,前一段的纳米电冰箱、纳米洗衣机、纳米布等等,其效果黑白分明,是否有效,消费者自己就可以检验,难以长时间蒙骗下去,而保健品、药物的真正效果,除非是毒药,却是无法靠消费者本人的经验检验的,吃它的人本来就身体健康或只是偶有小病,在心理作用下,即使喝白开水也能达到保健效果。这就是为什么保健品、药物市场的假货特别多,被揭露一个又冒出一个,前赴后继,没完没了。

中国本是崇古的古国,所以“祖传秘方”、“宫廷秘方”历来是推销补品、药品的羊头。但“祖传秘方”、“宫廷秘方”总有被用完、用烂的时候,总不如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何况科技的威力,是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深切感受到了,于是“高科技”的羊头便后来居上,大有取代“祖传秘方”、“宫廷秘方”之势,连中医家也不再言必称《内经》、《素问》,改而研究“第一代具有修复营养变异损伤基因(DNA)的特效药”了(见《齐鲁晚报》2001年8月17日上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的治疗广告)。像这种“生物体进入高能态”、“修复营养变异损伤基因”的说法,在专家眼中,不过是生硬捏造的胡言乱语。但是,这些报道、广告既然登在大众媒体上,当然不是给专家看的,记者、读者们又如何才能不被其迷惑?四个字:我不相信!

第一不相信“科学术语”。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相信科学,但是,虽然科学道理是用科学术语来解释的,科学术语本身并不等于科学。不管在广告中堆砌了多少让人似懂非懂的科学术语,都不足以证明其科学性。越让你觉得高深莫测的,越不要轻信。尤其是那些跟形势跟得特别紧的,跟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后面推销“基因食品”、“基因药品”的,跟在“纳米技术”后面推销“纳米产品”的,更不要相信。一项科学成果要得到应用,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而不会一夜之间创造出奇迹。

第二不相信有利益关系的“科学家”。虽然科学研究是科学家做的,但是个别的科学家并不能代表科学。科学家也是人,也会想发大财,也会被收买,也会说假话做伪证。对那些拿了人家的红包的,那些被聘为技术顾问或以技术入股的,甚至本身就是公司的“首席科学家”、董事长、总经理的科学家所发表的有关言论,都应该大打折扣,或干脆置之不理。只有没有利益关系的科学家的话才是有份量的。

第三不要相信权威机构的“鉴定”。机构也是人开的,在腐败盛行的社会,权威的机构同样能被买通。何况鉴定的内容往往和广告的内容没有关系,例如卫生部给“灵达DNA生命剂”批准的功能是“补充B族维生素”,给“脑白金”的功能是“改善睡眠、润肠通便”,给“核酸保健品”批准的功能是“免疫调节”(安慰剂也能“免疫调节”),都和它们包治百病的广告内容无关。还有些鉴定干脆就是捏造的,例如所谓“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署)鉴定”,FDA并不给保健品、中草药做鉴定。

第四不要相信名人的“证词”。在科学上,证词(不管是不是名人,有名到多大程度)不被认为是可以信赖的证据。一种保健品、药品是否有效,只依靠双盲的、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那么还有什么可相信的呢?为避免受骗上当,不妨先相信常识再说。常识未必总是正确的,但是常识在绝大部分时候是正确的。常识告诉我们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东西,没有“不老仙丹”,癌症至今还是不治之症……如果有人要推翻这些常识,我们就先请他去拿个诺贝尔奖再说。他既然已到了当众叫卖的程度,可别告诉我们不希罕诺贝尔奖的名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