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新的实际出发

2001-09-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王霁  本报记者 萧 钰 我有话说
编者按:“七一讲话”是一篇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具有强烈理论震撼力的讲话,讲话所全面阐发的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包含深刻的理论内涵,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起重大的推进作用。为了深入学习领会,我报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王霁教授等有关专家进行专题对话,每期一个题目,希望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朋友积极参加这一对话,有任何问题,可E-mail至:wjlsh@163bj.com或yushaw@hotmail.com。我们将结合您的问题展开对话。

记者(以下用■代表):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国内的就不用说了。7月2日美国的《华盛顿邮报》作了深入的分析报道,《国际先驱论坛报》在头版用大标题进行了报道;《纽约时报》等也在近期约了一些学者专门写了评论文章。有人觉得,“七一讲话”是我党理论建树的一个里程碑。

王霁(以下用□代表):“七一”讲话所全面阐述的“三个代表”的思想,确实是我们党理论建树的一个里程碑,“三个代表”同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同时又是从当前国际、国内“新的实际”出发的伟大创造、伟大创新。“从新的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七一讲话”贯穿全篇的精神和灵魂,“三个代表”就是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典范。“七一讲话”强调要从新的实际出发,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对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一个重要的发展。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讲,实际是复杂的、矛盾的、更重要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今天中国的实际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实际,今天世界的实际也不同于二十几年前的世界的实际,世界和中国都进入了新的世纪,实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理论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否则就跟不上实际的变化,就跟不上这个新的时代。“七一讲话”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与时俱进,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究竟应当如何理解现在的“新的实际”呢?

□:我理解“新的实际”应当从时代、国情和党所肩负的任务三个大的方面来理解。现在,各国领导人都在谈论新世纪、新时代。人类确实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那么这个“新时代”新在哪里呢?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生产力水平,特别是新技术、新生产力的出现、应用和推广是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这个时代之所以新,首先在于一种全新的技术——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智能技术正在全面迅速地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工业技术、工业生产的面貌,改变着传统经济运行、经济发展的模式。一个全面e化的时代、以知识为主要驱动力的新型经济的时代正在到来。就像当年蒸汽机取代水力、风力,后来电力取代蒸汽机一样,现在信息化、智能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先进生产力,时代已经由工业文明的时代进入到信息文明(后工业文明)的时代,已经由工业经济的时代进入到知识经济的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变化。所谓经济全球化简单说其实就是资本主义内在扩张的趋势和本性借助于现代技术、现代生产力而力图实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世界历史的发展从来都具有矛盾的二重性,在今天这种二重性更为突出和明显。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它又是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因为它们拥有当代先进的生产力,并最先实现了由传统经济形态向现代经济形态的转型。由此,我们才可以理解,江主席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同新世纪党的建设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把它作为“三个代表”中的第一个代表,确实具有时代的眼光,世界的眼光,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最具根本性的问题。

■: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谁掌握先进的生产力,谁就可以主宰世界?那么我们应当如何从我们现实的国情出发,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呢?

□:你说得很对,这其实正是理解“三个代表”思想的最关键之处。我们一方面要密切注视现时代信息化、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等等的发展趋势,理解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先进生产力”,另一方面要研究我国国情的变化,研究如何根据我国的国情的“新的实际”继续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的先进生产力。

应当看到,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们所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在当时的背景下,“现代化”还主要指的是工业化。而且,到目前为止,中国社会从总体上还处于前工业文明的时期,我们还有8亿农民,城市化、工业化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但恰恰是这20年,特别是近10年,以发达国家为先导世界开始进入后现代化、信息化、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这可以说加大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难度,也给中国的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涵。如何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我国的实际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调整、战略布局,就成了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问题。而“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恰恰是树立了创造性地解决这一问题的典范。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人们常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但一些人在乐观地看待改革开放大好成果的同时,却忽视了我们面临的来自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挑战。“三个代表”思想是否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我们加快发展的紧迫性呢?

□:是这样。改革开放的20多年时间里,中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初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由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型,中国社会也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国经济保持了长时期的高速增长,这都为我们发展中国的先进生产力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是,如同前面所说,中国在变化,世界也在变化,世界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进入了一个以新的生产力发展为标志的新的时代,而我们是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开始搞改革开放,起点低、基础差,我们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果,我们所面临的任务是要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抓住新经济兴起给我们带来的机遇,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今后的20年和已经走过的20年相比,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更具难度,更具紧迫性。

■:这是不是意味着要结合时代的变化来研究国情的变化,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正是这样。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内在的规律性。江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要研究三个规律,即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是非常重要的。“讲话”还指出,我们党的各项工作都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重视规律,尊重规律,研究规律,这是对我们党多年经验的总结。要掌握规律,就要研究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实际。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之后的近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是巨大而深刻的。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量的变化,而且已经引起了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社会结构、阶层结构等等方面的重大变化。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一些设想,比如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现在已经变成了事实,并且形成了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而我们党的目标是用先富带后富,目标是共同富裕。因此,在现在的阶段就需要研究解决已经富裕起来的一部分地区和人群如何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问题。另外,在党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正确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城乡非公有制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现在私营企业近一百五十万家,个体工商户三千一百多万户,从业人员一亿三千万人。无论从经济实力上看还是从人数上看,分量都不轻。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推动下,非公有制企业在城乡都很活跃,在满足社会多方面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们也不时听到一种议论,有人认为中国社会上非公有制经济是不是太多了,等等。对这些问题应当怎么看呢?

□: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每前进一步都要遇到思想、理论、观念方面的障碍或问题,这也是正常的现象,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自觉观念的指引,“七一”讲话的意义就在于廓清了许多影响、阻碍我们继续前进的错误的、模糊的观念和理论。而能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是从时代演进、国情发展的总体趋势上把握中国的最大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抽象争论姓社姓资、有产与无产的问题。

中国最大的实际是什么?仍然是生产力落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任务远没有完成。我们现在总体上还处在前工业文明的时代,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而像前面指出的,世界由于先进生产力的带动,已经开始进入后工业文明即信息化社会的阶段。因此,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难度更大了。我认为,江泽民同志的理论贡献,是继续发展了邓小平同志“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把它深化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一个巨大的理论进步、理论创新。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任务,已经不仅仅是一般性地谈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而是要从我国新的实际出发,看清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发展我国的先进生产力。江泽民同志的重大理论贡献,是在“生产力”三个字前面又加上了“先进”两个字。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根本任务,可以简明地概括为带领中国人民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这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从更长远说,也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根本保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