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河南戏曲声腔艺术的魅力秦桂荣

2001-09-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梨园春流行唱段选》,马紫晨,范立方 编撰,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书集中了建国以来豫剧、曲剧、越调在唱腔音乐改革方面的主要成果,荟萃了河南戏声腔艺术的精华。为这些剧种的进一步普及做了一件非常有益的工作,该书对每一唱段都给予演唱提示和阐释,这对于提高广大戏曲爱好者的演唱水平,不啻是一场及时雨,对河南戏曲艺术的振兴,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戏曲是以唱为主的综合艺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唱,直接关系着戏曲的感染力、生命力和兴衰存亡。

以豫剧为例,20世纪30年代,由以常香玉为代表的一批豫剧改革家大胆地将豫东、豫西两大调系融会贯通,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豫剧声腔的表现力。20世纪50年代以后,则因王基笑等一批新音乐工作者加入“戏改”队伍,从而把豫剧音乐改革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使豫剧唱腔不仅能适宜于表现历史题材和古代人物,而且还能适宜于表现现实生活和现代人物。河南豫剧院三团演出的现代戏,以其开拓创新的精神,给豫剧声腔艺术吹进了一股新风。它融入了一些新歌剧的表现手法,那清新明快、富有浓郁生活气息和鲜明时代特点的唱腔,很快便为广大观众所接受,所传唱。加之常、陈、崔、马、闫“五大名旦”和一大批著名演员各自所拥有的代表剧目,终使豫剧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戏剧种。

豫剧唱腔,有真嗓,有假嗓,也不乏真假嗓并用。男声激越、高亢、质朴、刚健,女声舒展、奔放、柔美、酣畅。它的音乐属板腔体,可塑性相当强,既可抒情,又可状物,还可叙事,不拘一格,灵活自如,易于流传。它靠着“拿来主义”和自身的变革不断充实壮大自己,又始终保持着鲜明而强烈的个性特色。这或许就是它历经坎坷磨难久盛不衰的个中缘由。作为戏曲主体的唱腔音乐也必须与日俱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永葆勃勃生机。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是不可取的。一些剧种的衰微和消亡,都是由于其内容和形式的僵化所致。豫剧一个适应性颇强、富有活力的剧种,是梆子家族中硕果仅存的少数成员之一。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照样会重蹈复辙。

人们提出了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问题:我们在半个多世纪中创作出林林总总的众多剧目,能够保留下来的有多少?我们历年来在各类大赛中评选出的获奖剧目,包括一些获大奖的剧目,能够久演不衰、得以流传的又有多少?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原因何在?是没有好剧本吗?是没有好演员吗?似乎不完全是。我认为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唱腔音乐被疏漏了。一个时期以来戏曲创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对唱腔音乐重视不够,没有在这方面下大力气、苦功夫。这是一个致命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剧目流传靠的就是好的唱腔。对京剧《四郎探母》,人们不是被它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而是为它的唱腔所动情。豫剧《朝阳沟》的社会内容和今天改革开放的现实相距甚远,但它的大部分唱腔却都能流传至今,就是因为观众对这些唱腔特别喜爱。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尽管在创作上体现了什么“三突出”和“高、大、全”等错误主张,但它们的某些唱段竟能流传下来,这些都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那么,怎样才能创造出好的唱腔,充分展现戏曲声腔艺术的魅力呢?我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不可忽视:

首先是要写好唱词。其次是作曲要和演员相结合。三是板式旋律要用得贴切。四是注意保持剧种唱腔音乐的旋律风采。五是旋律不宜太繁复。六是要千锤百炼。

河南电视台的戏曲晚会栏目《梨园春》开办以来,推出了一大批中青年优秀演员。这是很值得称道的。《梨园春》作为当代传媒中的一个具体文艺栏目,从自身的定位出发,以“平民百姓”即戏迷的热情参与,演员同期声演唱和电视传媒对前者进行记录性的传播出现在观众面前,其表现方法的贴近性和亲切性、表现内容的通俗性和真实性有机结合,给观众带来的是“原汁原味”现场感的审美愉悦。这是构成《梨园春》栏目火爆的成因之一。愿《梨园春流行唱段选》一书能给读者和广大戏迷爱好者带来一个惊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