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报考指南难为考生

2001-10-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李小姐,东北鹤岗人,是“考研专业户”中的一员。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专门考研,生活费用都是由父母提供。她本来准备报考一所著名大学的新闻学院,当从市面上买到的一本“报考指南”中了解到该院2001年录取比例低到29:1时,不禁骇然:“唉!还是选报其它竞争小一点的院校吧,这样胜算大一些。都这么大了总不能老让父母供着。”

考生们把复习考研戏称为过蜀道。为了立于不败之地,考生们纷纷从各个渠道获取各院校的招生信息,以比较自己拟报考院校专业的招生人数、录取比例、竞争程度,然后根据自己的综合实力,决定报考院校。针对考生此种需要,各种研究生“报考指南”就应运而生,并且销售势头一直居高不下。记者留意了一下,发现书店有好多版本的2002年研究生报考指南,如《报考信息大全—考研饕餮》、《2002研究生入学考试招生问答及全国各高校招生介绍》、《2002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研究生招生问答》等。但记者经过调查后却发现,有些研究生“招考指南”存在着不少问题。

其一,录取比例严重失实。比如一家出版社出版的双博士系列丛书,其中的“报考指南”在考研学生中的口碑良好,加上此书的全面性、详尽性略胜于其它同类读物,深受考生的青睐,很多考生都持有这本书。该书的第四部分热门专业简介中明确写到: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录取比例为29:1,复旦大学新闻系录取比例为25:1。为了解情况,记者拨通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招办的电话,研招办的一名老师告知,2001年人大新闻学院录取研究生73名(包括自筹经费研究生),按该年报考人数411人计算,该院的报考比例还不到6:1,两者的误差接近5倍。该院一位教授说,由于类似考研信息的不准确,很多考生害怕竞争力太强被淘汰而不敢报人大,不仅使自己失去了在新闻最高学府深造的机会,同时,学院也少了很多优秀的生源。另据知情人士透露,复旦大学新闻系2001年录取60人,报名人数200多人,录取比例大约为4:1,而不是25:1,两者误差高达6倍。

其二,“报考指南”中部分院校2002年招生专业简要里的计划招生人数严重失实。比如,比照2002年中国政法大学的招生简章,与某出版社出版的2002年“报考指南”就会发现问题:

2002年中国政法大学的招生专业简章中,民商法学计划招收46人,该“报考指南”却刊登为18人;

经济法学计划招收41人,该“报考指南”却刊登为16人。

此外,书中其他的专业录取人数与学校的招生简章没有一处吻合。

记者联系到了该书的责任编辑。责编说,热门专业范例介绍的材料可能是作者从一些网站、书籍、杂志中摘抄下来的,自己并没有认真核实过。记者问:没有核实的信息有可能造成失实,而失实带来的负效应是对此书读者直接的伤害——误导考生报考院校。就此问题,责编回答说,由于当时出书时间比较紧,没有想到信息失实的负效应问题。

因为研究生“报考指南”一般由一些知名度较高、权威性较强的出版社出版,考生对其比较信赖。准备报考法律硕士的秦小姐,到西单图书大厦来寻找有关这方面的书,当从记者这里了解到以上情形后,她非常惊讶。因为这些出版社在她心中的信誉度很好,她从没有怀疑过书中提供的信息是否准确。

据记者了解,相当一部分考生把研究生“报考指南”提供的信息作为自己报考院校的依据。准备报考热门专业新闻学、专门从安徽赶来参加海文考研辅导班的彭先生对记者说,因为是外地考生,加上学校的招生简章只有招生人数,因而对北京院校的竞争程度只能从这些“报考指南”中获得,知悉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竞争如此激烈,他已准备改报南京大学的新闻专业。“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录取比例大概是5比几,报南大我信心更足一些。”彭先生说。

在考研的大潮中强手如林,竞争非常激烈,考生非常需要有价值的信息给他们提供切实的帮助。顾名思义,研究生“报考指南”应该起到考生报考院校航向标的作用,令人遗憾的是,方向竟然出现了大角度的偏移。“指南”,广大考生盼你早点拨准航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