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第二大学

2001-10-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陈学民 我有话说

这里,我记录下我的第二大学里的难忘的英语学习经历。与此相关的一些教师,日后在亚非一些国家(前南也门、北也门、柬埔寨、赞比亚、刚果、马里等)从事接外教学工作,为这些国家的教育事业奉献了他们美好的青春年华和汗水。

1964年我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即由教育部选派,作为出国师资,赴南京大学外文系培训班(英语和法语)学习英语。这个培训班是按照周总理的指示,在1963年开始举办的。

培训班肩负援外重任,学校和系领导都很重视,为我们配备了很优秀的老师,他(她)们的业务水平高,工作很认真负责,对学员要求很严格。我至今仍怀念郭秀梅、黄衡一、毛敏诸、赵学坚等英语老师,还有教“毛泽东著作选读”的胡福民老师。

南大64届英语培训班学员10来名,均来自一些高校的应届数理化毕业生。学员以前多多数的俄语,英语就从字母和国际音标学起。由于将来是要出国讲课的,听、说、写、读、译都要会。首先是听和说,当时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就叫听说入手。那时,支援亚非国家觉得是很光荣神圣的事业。巨大的责任感使得学员(全部为党团员)的学习热情很高,学习十分自觉。可以说从早到晚,节假日时间几乎都花在学习上。

开始用的教材是许国璋先生的《大学英语》,老师也自编了不少口语教材。语音阶段,我是闽南人,英语有的发音不准,记得黄老师总是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帮我纠正发音。上课经常做听写、看图说话练习,跟着老师大声朗读课文,回答老师提问等等。课外时间大都用来朗读课文、背课文。学员之间互相结对进行对话。班里还配备电子管录音机和收音机各一台,集体听录音。下午4:30集体收听Radio Beijing节目。由于广播的新闻等内容熟悉,又坚持天天收听、结合经常阅读北京周报、中国建设等刊物,几个月后,发现听力有明显提高,收听广播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另外,我们也参加过系里举办的英语晚会活动。

学了一年后,我的成绩比较突出,和另外三个学员一起,由学校安排跳了一级,1965年9月进入三年级,并开始了化学专业英语的学习。

1966年6月我们下乡劳动,6月南大的“文革”开始,英语学习也就终止了。1967年底,当时教育部根据陈毅外长的批示,认为我们这批人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不能随便分掉”,把大部分学员分配到一些高校“储备”起来。我就到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工作。

一直到1976年6月,这丢多年的“运动”,下工厂、下农村劳动,我没有把英语丢掉,有空余时间就听广播,读英语书。同年8月底我和同学一起,由教育部外事局派遣,前往前南也门亚古大学高等教育学院任教,用英语讲授有机化学,为期二年。1987年初-1988年7月又再次赴亚丁大学任教。1992-1994年赴赞比亚伊弗林宏任教。三次都完成教学任务。特别是在赞比亚期间,教学之余,我主动找到卢萨卡一家报纸,在其星期日版Sunday Mail上开了一个专栏“Life Tips”,每周发一篇,近一年半时间里发了70多篇短文,介绍了不少有关保健和日常生活的实用知识,受到了报纸和读者的好评。

我的第二大学——南京大学的学习生活虽然时间不长,却一直铭刻心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