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建筑中的历史

2001-10-3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据说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拉斐尔曾花了整整十八年的时间,用来画西斯廷圣母大教堂天顶的壁画。十八年,拉斐尔像一只壁虎或像一只蝙蝠一样,把自己悬吊在黑暗的穹顶上,一笔笔地画着,想一想,这样的工作是需要怎样的意志和毅力才可以承受的?对凡人来说,不啻是一种苦难的刑罚和劳役。我常常想,拉斐尔何以能够忍受、又是如何忍受这漫长的几乎看不到边的岁月的?

这就是文化。文化是前人载树后人乘凉的事业,文化是靠了无功利的全身心的投入才产生出来的,文化是无价之宝。拉斐尔必定是把这十八年看成了伟大的奉献,并因而感到了无上的荣耀和享受,所以才有这浩繁的堪称绝唱的、令人惊叹为人间奇迹的艺术遗产。绘画是如此,建筑也一样。在欧洲时,我曾惊叹那些宏伟的教堂,那些在建筑学上令人不可思议的心头的堆积和雕凿,尖锐地高插云宵的塔尖,它们是在一百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里建成的,你当然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中世纪的黑暗与残酷的产物,但那些教会神职人员包括教皇,也无法在他们自己的一生中看到业已建成的教堂,然而他们却在不遗余力地建造着,为什么?无非是因为他们相信人与神同在,他们相信有一种终极的意义是可以证明他们的努力的价值的。正是这样的信念导致了伟大的、只讲究其文化与美学意义,而丝毫也不讲究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建筑的诞生。

历史就这样被书写下来。有人说,中国人的古代文化大部分都被毁弃了,而西方的文明虽然相对晚一些,但却比较多地留了下来,原因在哪里?因为中国古代的建筑大部分是土木结构的,比较容易毁于兵火,而西方的建筑大都是心头垒起来的,比如“巴洛克式”就是典型的石头结构,所以倒更容易留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这种看法是很有见地的。固然文化种类是有不同,但我想说到底,这与人的文化和信仰还是有关系,意大利能出拉斐尔式的画家,而中国则只能出张择端那样的画家。中国人不相信“上帝”,所以我们除了修建皇宫和庙字,一般不愿意花巨资去建其他世俗的建筑,而西方人就不一样,他们还是尽量在其日常的建筑中体现其宗教信仰,所以他们的建筑文化渐渐比我们发达了,居住的习惯和“规格”也渐渐超过了我们。也同样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他们就有了比较注意保护古代建筑的意识,而我们就不同了,换一个朝代总要把前代的皇宫拆除掉,就像当年的阿房宫,几乎罄尽了秦朝的整个国力,夷平了蜀地的山林巨木,可到头未竟被一个楚国的愚夫项羽付之一炬!这样的悲剧在中国的历史上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但可悲的是在今天,这样的悲剧还在不断发生着,我们居住的城市,我们的周围已经有多少积淀了岁月的沧桑,已然成为历史的见证的古建筑被拆毁,被那些新建的虽然“现代”,却根本没有什么文化含量和审美价值的楼宇所代替!

所以,一部《图说济南老建筑(近代卷)》的价值就这样显现出来了。它用形象的实物讲述和注析了一部近代济南的地方历史,包括商埠的建立开发,帝国主义者的入侵和掠夺,宗教与文化风俗的变迁,近代化文明的步履……看到这一幅幅熟悉的和陌生的图片,我不禁为那些依然矗立着的建筑而感到庆幸,为那些早已经“作古”而化为乌有的建筑而感到叹息。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今天,一个城市的管理者和人民都应该明白了,什么样的东西最值钱?什么样的建筑更能够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不是那些代表着权力、财富和欲望的现代化的楼堂馆所,而是那些可能看上去很有些“没落”和破败的历史旧迹。在该书的前言中,作者从济南“近代建筑的历史分期”、“科技价值”、“文化内涵”、“景观价值”等几个角度作了非常扼要明晰的概括,不但给人许多的知识,而且还给人带来很多启示。从内文看,这本书不仅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堪称是一本极具视觉享受的读物,而且同样也很有历史研究价值,大到中西合壁的基督或天主教建筑、西方国家的富于哥特式风格的领事馆、济南著名的商号银行、还有教会学堂等等,小到私人公馆、特色民居,小营业主的店面,甚至为日本人所开的大烟馆等等,都应有尽有,这些都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出近代中国的百年沧桑。我注意到,书中作者不但掌握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还翻阅了大量外国学者的原始材料,从而使这部书具有了相当高的学术含量与水准。

在现代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保护乃至弘扬一个城市的传统文化与建筑遗产,已经变得空前重要,也愈加困难。因为利益的驱动、短视的眼光,各种来自各方面的人为干扰、长官意志、特别是愚昧的意识等等各种原因,正在使我们的城市面临着新一轮的“建设中的破坏”,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建设、更新、开发等等都是必要的,但如何保护传统的遗产则是更加紧要和不可忽视的任务。有人说,中国的所有大城市现在正在变成同一个城市的各种翻版,一味追求“现代化”的感觉,城市失去了自己古老的文化特色与历史传统,这是很可怕的。从这方面说,《图说济南老建筑》的作者无异是做了一件很具文化功德的事,一项不无拯救意义的工作。它会对我们增添一分爱护文化、保护传统建筑、增添一份文明意识,乃至寻找我们每一个市民自己的一种城市历史意识和归属感,而起到很好的作用。

(《图说济南老建筑(近代卷)》,张润武、薛立撰著/摄影,济南出版社,2001年9月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