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书名的解释

2001-11-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来新夏 我有话说
《且去填词》是以我2000年间所写的随笔为主,结集而成的小集,按其内容相近分为五卷:

卷一是围绕文化所写的学术短文和杂感,尽量把一些学术性问题民众化,回归民众。

卷二是针砭时弊的一些随笔,希望能有裨世风。纵然人微言轻,也愿尽一点责任。

卷三是有关人物的纪念性和怀念性的文字。不仅叙其生平,也还有些感慨。

卷四是书序和书评。不阿世媚俗,努力撮其指归,言其要义。

卷五是记自己的游踪屐痕。纳文化于山川名城。

集子编成后的最大难题是起书名,我耗费整整一下午列出七八个书名,又一个个否定,最后还是选中我的一篇文章的篇名作书名,那就是《且去填词》。当时写这篇文章是鉴于有些有专业特长的人士或被动加官,或主动谋官,而担心这将有碍于他们向本领域的顶峰进发,所以借用宋柳永的故事说事。文章发表后山东有位未曾谋面的年轻朋友提出了异议。我认为宋仁宗要柳永“且去填词”是看中柳永的长处,让他扬长避短,是善用人才;而这位山东朋友则认为“仁宗显然是把柳永视为只知填写艳冶小词的无行文人,难当大用”。这位山东朋友真有一股山东大汉的豪气,不像有些人写批评文章藏头缩尾地不署名,他堂堂正正署了大名和单位,所以我才可能和他通信商榷,我在信中申述我虽在说三,却是道四,是借古喻今。后来彼此有了书信和电话往来,真成了朋友。

我写《且去填词》一文的目的是因有些在专业领域中已有相当高的造诣和声誉,应该凝志于专业,集中火力,更进层楼,为民族和国家争光,不要吃着碗里看着盆里,可惜未获采风。此风不但不见刹,反而继起者比比。一位有成就、有国际声誉、有广大读者、有才华、有精力、有政治地位、有发展前途的名作家,为什么非自己斥资建院、建所,博取院长、所长、教授、博导之类的官衔呢?为什么不努力向诺贝尔文学奖的巅峰进军,为国争第一席呢?如果有财力斥资建这建那而不“亲政”,那我必举双手赞成。

我真期望各行各业的精英,各尽各力,发挥有特长的一面,“且去从政”、“且去写小说”、“且去建造”、“且去发明”、“且去教书”、“且去这个”、“且去那个”……那就都有可能像《且去填词》的柳永那样,成为一代词宗。我也总想让“且去填词”一语有个浅显通俗的诠释,让更多人理解。想来想去都不恰当。忽然有一天清晨楼下为争早点摊位争吵起来,有位天津老乡陡地发出响亮的一声:“该干嘛,干嘛去!”击退对方。这不正是对“且去填词”最准确,最贴切的诠释吗?

这就是我对书名的自我解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