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九十年代的批评思考

2001-12-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刘恪 我有话说
90年代批评是一种现象,但它是一种尴尬的现象,批评必须指向对象:文学。但文学由过去的中心话语已经退居边缘话语。同时经济潮讯的冲击,和现代广告传媒的发展,使批评又有了另一个名词:炒作。

批评的身份便变得有些暧昧了。

所幸还有一批前沿学人坚守阵地,这便是《批评的趋势》为我们展示的阵容。该书所选除一位上世纪60年生其余都是50年代批评家。

50年代批评家目前已进入中年了。应该是比较沉稳而扎实了。他们大都是教授、博导,且著作等身,长期的学术活动使他们的发言往往举足轻重。这里的12位批评家注视到文学的各个领域,大到全球的问题,小至一个文学个案分析。应该说他们的眼光是新颖和前卫的,毕竟有那么多浪潮要他们追踪。

这批学人的又一特点是,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把批评锋芒指向了前卫、先锋。关注上世纪90年代的先锋文学艺术的创作,类及文化、审美、思想等方面。而且他们也都舍弃了历史社会学批评模式,选用了西方的先进武器,各种新潮的批评方法轮番使用。

《批评的趋势》基本是上世纪50年代一批学人的批评档案,不可小视照片之下的一篇小传,它是你追踪学人的一条线索,因它而牵动网络,客观地讲他们的笔头已伸进了中西方各文化知识领域里的各个角落,有时候他们是始作俑者。在中国他们掀开了一片后现代天空,推出了几个先锋风云人物,甚至还搅动了国际批评舞台。使得许多文学新秀都希望得到他们的荫护。

对中国文学批评,他们也算功不可没。

这12位大员的批评应该说是各有特色,而各人所专注的领域也不尽重复。王岳川最早打出后现代的大旗,陈晓明始终扶助先锋人物,戴锦华本是一直注意电影批评、重视女性话语,王一川始终都在进行汉语形象研究,做了大量的文本批评。程光炜、唐晓渡一直在进行先锋诗歌批评,王宁把触角伸向国际,陈思和又是代表南方批评的天空。这12位是勤奋敏锐的,在中国90年代的文学批评中都留下了坚实的足迹。特别能显示他们存在意义的是在两个世纪之际,他们保持了批评的活力,对中国的文化艺术繁荣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