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

2001-12-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萧钰 我有话说
面对一片“狼来了”的叫喊,曾有业内专家指出:中国加入世贸后,出版业面对的挑战主要不是资金、人才,而是信息。与通常加强出版社计算机硬件设施、大力与海外出版业联系不同,一些有远见的出版社开始利用各种有效渠道建设自己的信息资源库,出版业信息化进入了质的飞跃阶段。

新世纪的第一个教师节前夕,全国数千名高校教师收到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发出的慰问信。这是该社的教研服务网络成立以来给会员进行的具体服务措施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教研服务网络是国内第一家成立的以“服务高等教育事业,服务一线任课教师”为宗旨的服务性会员俱乐部。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通过大量的与高校教师的全面接触,初步建立了与最终读者的直接关系,并将他们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由此搭起了“高校财经人才数据库”。北京大学出版社今年3、4月间在各地组织当地各高校的院系教学负责人、骨干教师和教材负责人,召开了“北京大学出版社教材信息交流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王霁博士指出:“所谓信息,既包括出版资源方面的,也包括市场发行方面的。有了这两方面的有效信息,我们就能够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而这些信息决不能像以前那样零敲碎打地获得,必须通过长期而固定的渠道获得,这样的信息才更具科学性、针对性。这就是人大社建立教研服务网络的初衷,也是其他社建立信息数据库的目的。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社长方红星认为,不论以何种形式建立信息库,这些信息主要起到了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优秀的服务。二、挖掘了当地的出版资源,包括选题和作者信息。三、细化了市场,直接为发行服务。

据方社长介绍,东财社从1998年开始,就带着近百种教材,走进国内著名财经管理教学单位举办引进教材论证会;之后启动“MBA书架”工程,向50多所MBA授权院校赠送最新引进版教材;编辑随即跟进,足迹遍布各高校的相关教研室。这样就建立了“高校财经人才数据库”,向这些处于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师赠送书目、书讯、样书等。于是,就在教师和出版社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教师在需要出版教材和专著时,会首先和东财社联系,完成了由“终端读者”向“前端作者”的角色转换。“这种转换要比跑断腿到处挖选题更能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对作者和编辑双方都有利。”方社长说。

据人大社副社长赵东晓介绍,“教研服务网”的会员享有以下权利:获得由人大社不定期寄赠的与教材图书相关的信息材料、光盘及会员选择的、该社出版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凭会员卡可以在各省会员服务店8折购买人大版图书;凭会员卡参加人大社在当地组织的各种会员活动。教研网首先是及时向会员提供教材、学术图书信息,使教师随时掌握图书出版的最新动向,使他们获得长期的个性化服务。服务也带来了收获。4000余名会员纷纷为出版社提供建议和意见:哪些学科教材建设比较薄弱,哪些选题要加强开发,哪些教材需要修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会员通过出版社寄来的材料得知新书信息后,主动表示帮助进行宣传策划。比如人大社新近推出了《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后,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程正民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的赵建军教授这两位俄罗斯文学专家就主动表示,他们愿意帮助人大社做关于此书的讲座。

国内也有出版社用其他方式建立自己的信息资源。辽宁出版集团下属辽宁教育出版社常常利用在京沪等地开会的机会,邀请两地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就选题策划、图书发行等发表意见,每次都成果显著。辽教社近年学术著作出版一枝独秀也与此不无关系。现在,相当多的出版社已认识到了信息的重要性,但多数并没有制度化的渠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采集的深度和广度。专家认为,现阶段出版企业要壮大,就要特别重视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扩大信息来源,包括从读者、书店和社会上获得,并要用科学的手段对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及时进行更新、总结,这样,才能让信息真正发挥威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