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茶花女其人

2002-01-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李景端 我有话说
历史上流传的关于著名青楼女子的故事,好像各国都有,例如我国就有杭州的苏小小、南京的李香君等,而在法国,那就要数茶花女了。这次来到巴黎,恰巧有半天自由活动,我对上街买时装或香水不感兴趣,就打电话约一位朋友,请他带我去常人不大去的什么地方看看。他报了卢森堡公园、旺多姆广场等好几个我头一次听到的地方,我想了想,随即问他:“去看茶花女的墓,如何?”他感到惊讶,我解释说,我是译林版《茶花女》中译本的责任编辑,这本书已累计发行几十万册,年年还在重印,足见其影响之大。小说中的故事我当然已经熟知了,但更想知道历史上真实茶花女其人其事。见我这么认真,朋友答应驱车带我去一趟。

巴黎堵车也很厉害,不长的距离却走了不短的时间,才来到蒙马特尔公墓。只见树木郁郁葱葱,墓园肃穆整齐。向公墓管理员说明了来意,他好奇地端详了一下我们,随后在纸上画出了标有号码的墓地路线图给我们。循着这张图的指引,终于来到了一座很不起眼的坟墓。经过这么多年雨蚀风化,墓碑多处出现剥落,朋友指着上面的法文姓名念道:玛丽·迪普莱希。她,就是小说《茶花女》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原型,也就是巴黎历史上真实的名妓茶花女。

我绕着墓地细看,并未看到什么能吸引人的东西,只看到墓碑前散落着几支已干枯的花束,大概是前不久什么人来这儿凭吊时留下的,看来还真有人没有忘记这位因小说《茶花女》而扬名世界的青楼女子。霎时间,我的脑海里不禁浮起《茶花女》书中描写的画面:一会儿是,一位珠光宝气的年轻艳妇,身着丝绒华服,手持望远镜,嘴含蜜饯,乘着四轮马车在香榭丽舍大街招摇而过;一会儿是,一个脸色苍白、瘦骨嶙峋、神情忧郁的女子,一边咯血,一边在给昔日的情人写绝笔信。我不能判断书中描写的这些场面,是否就是长眠于此墓中的主人当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书中的她与墓中的她一样,都是不幸的红颜薄命人。眼见在墓地得不到我想知道的更多东西,心里掩不住有点遗憾。朋友看出来了,他自告奋勇地对我说,过一阵有空时,我从图书馆和网上帮你找一些你要的资料,这不就解决了。我连忙向他预先道谢。

没隔多久,我果然收到朋友从巴黎寄来的软盘,从零散摘录的材料中,我大体了解到:

历史上的茶花女,原名叫阿尔芳辛·普莱希,父亲曾是一个跑江湖的术士,酗酒,打老婆;母亲因不堪虐待,早故。她12岁就跟着一个卖艺老头四处流浪,耳濡目染,显得比一般女孩早熟,随后只身来到巴黎打工,因为长相好,人又伶俐,很受周围人的喜欢。在巴黎灯红酒绿环境的熏染下,她很快学会了打扮、奉承、卖弄、拜金那一套,逐渐放浪沉沦,靠卖笑跻身巴黎上流社会,成为风月场上耀眼的明星。这时,她觉得自己的名字太土气了,便改名为玛丽,为了显示有贵族气派,又在自己的姓前面加个迪字,于是,玛丽·迪普莱希,就成了当年巴黎交际界红极一时的“女王”。

最先看上她的是拿破仑三世的外交部长、青年得志的阿热诺尔公爵,16岁的玛丽就成了他的情妇,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当时拜倒她石榴裙下的自然不乏风流的名人雅士,以至围绕着她身边转的一帮王公阔少,竟然搞起了什么“联谊会”。据说,玛丽身边的这种联谊会还不止一个,可见其势之盛。这当中就包括有当时侨居巴黎的沙皇宠臣斯塔凯贝尔伯爵。此公年已80,为了向玛丽献殷勤,特意在巴黎马德兰街买了一幢豪宅送给她,并负担她那奢侈生活的全部开支。玛丽生性偏爱茶花,每逢外出,随身必带茶花,其颜色时红时白。传说这茶花的颜色,是她暗示客人的信号:红色表示这一天不能接待客人,白色则意味欢迎来访,或许这正是“茶花女”得名的由来。

小仲马认识玛丽是在1844年9月,确如小说中所述,是在歌舞剧院相见的,两人互为对方的气质所吸引,当晚玛丽就在私宅设宴款待小仲马及其朋友,还有他俩的牵线人。那时玛丽己患肺病,时常咳嗽不已,席间旧病又发,小仲马悉心照料,颇博玛丽的欢心,此后两人时常交往,成为知己。那年他俩都是20岁,小仲马对她并非逢场作戏,而是真的爱上她了。小仲马能给予她的当然不是金钱,而是温存和体贴。至于玛丽是否真的也爱上小仲马,这一点无法考证,不过他俩的情书始终没有断过。后来玛丽沾上了赌瘾,常在赌场上大把地输钱,经济上日显拮据,加上她无节制地饮酒,常年激动和失眠,在交际场上养成的那些坏的生活习惯,也难以改掉,而病情更无好转,这一切,都促使小仲马只好同玛丽忍痛分手。1845年8月30日,小仲马与玛丽相好了11个月之后,终于给玛丽写了一封充满惋惜情感的分手信,信中说:“我要想如愿爱你,我还不够富有;你要想如愿爱我,我还不够潦倒。让我们从此忘记过去吧。请你忘掉一个毫不相干的名字,我也忘掉望尘莫及的幸福。你知道,我是多么爱你,那么,现在向你诉说我如何悲伤,已毫无用处了。再见吧!”

1846年玛丽嫁给了伦敦的德·佩尔戈伯爵,婚后不久又回到巴黎。此时,她病情日益严重,形骸更加憔悴,昔日惟恐巴结不上她的人,如今一个个都远离她而去,上门来的不再是达官显贵,而是一批新老债主。这种世态炎凉的打击,更使她的身心一蹶不振,终于在1847年2月3日抱憾辞世,年仅23岁。她死后确如小说所写那样,靠拍卖家具和古董来还债。至于书中写到玛格丽特是听了阿尔芒父亲的恳求,才决心离开阿尔芒等这些情节,无疑都是小仲马的虚构了。

一百多年过去了,历史上茶花女玛丽的真实故事,早被人们遗忘了,但小仲马笔下茶花女玛格丽特的故事,却长久地流传下来了,这大概就是优秀文学作品不朽的魅力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