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平面到立体

2002-01-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聂崇正 我有话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军在南太平洋战场上跳岛战术取得节节胜利,当海军陆战队战士经过激战登上被日军占据的硫磺岛时,一面大大的星条旗传递到冲上山顶的战士们手中,他们找来一根长长的铁管子,把旗帜捆绑好,使劲插在火山口的石缝中。一位随军记者,拿起照相机,将这一历史性的瞬间记录了下来,这一天是1945年2月23日。是役美军与日军战况十分惨烈,美海军陆战队在强大舰艇火力的支援下登陆,争夺每一个暗堡、每一条战壕,阵亡人数高达六千八百余人。这张照片经过报刊登载,从此成了新闻摄影中的经典之作。抢拍这张照片的摄影记者,由此也名声大噪。

还记得有人专门写过文章,对这张照片是当时抢拍的、还是稍后叫那几个战士重新摆姿势再补拍的,引起过讨论和质疑。不管真相如何,艺术家们还是利用这张照片,不但把它用作了邮票上的图案,而且还用这张照片做成了纪念碑雕塑作品。

在紧邻美国首都华盛顿波托马克河的西岸,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的草坪绿树间,有一座铜铸的纪念雕像,就是按照这张照片建造的大型雕塑。这座纪念碑是为了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太平洋诸次战役中的功绩而建立的,所以将这张照片作为雕塑的蓝本,确实是很现成、也是上佳的选择。我在参观这座雕塑作品时,正好是下午四、五点钟时分,秋日斜斜的阳光投射在雕像上,雕塑的轮廓线映衬在湛蓝湛蓝的天空当中,非常醒目。站在雕像的西侧观赏,最佳的视角竟然与照片完全一致,似乎照片和雕像重叠了一般。照片的瞬间由纪念碑变成了永恒,而纪念碑的永恒则又再现了照片的瞬间。

纪念碑和照片一样,呈现下大上小的金字塔形构图,雕塑中共有五名全副武装的海军陆战队战士。他们头戴钢盔,腰间系着子弹带、手榴弹和水壶,肩膀上挎着步枪和卡宾枪,最前一个人双手使劲握住旗杆的底部,将其插入火山岩的石缝间,其余三名战士则帮助扶着旗杆,最后那名战士已经够不着旗杆了,但是双手还是向前伸着,后脚踮起脚尖蹬地。整座雕塑气势很足,人物虽然都弯着腰,但却有一股向上的力量。在色彩上,青黑色的雕塑,旗杆上飘着红、蓝、白三色的星条旗,对比十分强烈。雕塑的底座上分别镌刻着摄影家和雕塑家的名字。摄影家名叫约瑟夫·罗森塔尔(Joseph Rosenthal),雕塑的作者是费利克斯·W·德沃尔登(Felix W.de Weldon),看来摄影家的知名度似乎要高于雕塑的作者。

照片是平面的、二维空间的图像,而雕塑则是立体的、三维空间的图像。要将照片转换成雕塑,艺术家就有一个重新创作构思的过程。参考照片,完成作品,是很多当代艺术家常常运用的手段,而这次创作几乎就是在复制照片。不过,这对于雕塑家来说同样也面临着挑战,因为这张照片几乎已经家喻户晓了:做好了,大家会觉得无非就是照搬照片;做得不好,大家就会品头论足、指手画脚。现在从完成的雕塑来看,雕塑家还是很好地完成了这一转化的过程。

在美国街头还看到很多时代并不久远的雕塑作品,尤其是纪念碑性质的雕塑,风格都很写实,与在美术馆中所见,差距甚大。比如同样也是在华盛顿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群雕,几乎都是真人大小,好像是从活人身上翻出来的模子浇铸而成的,带有浓重的“照相现实主义”的味道。显然这类雕塑作品方案的确定和选择,是代表了“官方”的艺术取向和要求。看来在经常接触公众的地方,那些露天的雕塑艺术作品,仍然还是以写实的为主,这和我们通常对于美国当代艺术的了解是有很大不同的。

照片中的战士,经过酷烈的血战,衣服肮脏破旧,靴子上粘满了泥土血迹;而雕塑作品上似乎做不出如此逼真的效果。他们的戎装显得干净整齐,好像在仪式典礼上一般,那种血腥、残酷、杀戮的痕迹都淡化了,甚至不见了,很明显作者在对照照片再创作的过程中,经过了“修饰”,对于某些地方作了“弱化”处理,照片中的视觉真实性因此而减弱了。由此联想到中国的当代美术作品,尤其是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也大都强调“乐观”的一面,画面都加以“美化”、“修饰”,以至最后发展到“红、光、亮”的极致,它们除去自身的原因外,过去认为是受到了苏联美术的影响,现在看来并非完全如此。这组雕塑绝对不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范围,但是它在“写实”的基础上也经过了“矫饰”。这里面除了“政治”因素之外,是不是也有一定的“艺术规律”在里面呢?看了这组雕塑,引发了若干联想,但是好像没有找到答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