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别样目光中的历史中国

2002-01-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李 东 我有话说
至少在这本书之前,还鲜有人以图说的形式这样解释儒释道三者之间的关系k k在充满整页的图幅中,“道教的先贤老子亲切地向年幼的佛祖躬身,而佛祖则在孔子慈父般的怀抱中扭动”。作为对“三教合一”的阐释,我们见惯了宏篇巨制的精要分析,习惯了在阅读的同时去梳理三教发展时空上的不同,而当我们微笑着注视这样一幅表现三教超越时间而发展起来的和谐关系的图幅时,在阅读与会心之余,体会到的是一种别样的目光,一种来自异域的别样的目光。这正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来自美国时代—生活图书公司“生活在遥远的年代丛书”中的一种——《龙的故乡?中华帝国公元960~1368》所传递的风格。虽然所有的历史都是一种文本叙述的历史,但至少这本书可以让人愉快地阅读下去。曾经常常,也许是一直,人们已经习惯了史书把昔日的历史丰碑转变成文献,极少见把文献转变成历史的丰碑,而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虽然很薄,却很厚重,而且充满了生活的浓郁而鲜活的气息。而这,则不仅仅是一种写作的技巧,它实在有关于历史的眼光,关涉到怎样挑选情节与文字,使读者理解和感受历史,而非呼吸历史的沉渣与腐儒之气。

本书描写范围的时间跨度为公元960~1368年之间,虽然本书也把这段历史按北宋、南宋、元的朝代更迭划分为三个阶段,但这三个阶段的章节题目却分别为“王道乐土的卫士们”、“在南方的中兴”、“蒙古人的征服”,这样的标题及写作态度有意无意中抹杀了朝代更迭反射到历史文本上的痕迹,而更偏重于一种生活式的叙事,展现的是一个连贯而内容丰沛的生活画卷,集中反映了北宋、南宋时期以及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征服中原之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充满了丰富而精美的彩色插图,包括表现中国人生活的绢画和纸画、山水风景画及人物画,力图惟妙惟肖地再现逝去的繁华。而本文的开头只不过举了一个该书表达方式的平常一例,大量新鲜有趣的描述存在于文中,令人在俯仰之间体味历史更深层的本相。

本书有这样一段描写王安石的文字:“这时,王安石还不到50岁,而且他的为官生涯极少是在京城度过的。不过,使批评他的人担心的并非他的缺乏经验,更多的是为人行事那种打破常规的方式和方法。大多数官僚都以展示自己的仪表为荣,跟他们不同,王安石对于服饰和礼节等小节毫不在乎。据说,他很少洗澡,也从来不换洗外袍,给他端上什么就吃什么,几乎不知道吃的是什么东西。他的朋友宽恕他这种怪僻行为,推断说他是胸怀大志,心不在焉。而有一位贬低他的人却写道:‘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以岂情也哉!凡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这样的描述读起来很有趣,把王安石这位文学大家生活中的另一面刻画得生动形象,充满了丰富的情节延展性,不太像常见的史书的写法。记得有句话说,深刻不等于枯燥,同样,好看的、具有可读性的史书也并不就意味着通俗与浅薄。书中通过类似的精心选择的一些情节与文字,在阅读的不知不觉间传递着学术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和体味历史的发生。虽然所有的历史都是一种历史的记忆,从根本上不能脱离想象的动因。但不同版本的历史仍然会反映出作者视角、思路、立场上的些许差别。从本书的阅读中体味到的不仅仅是愉快,让人思考的还有它为什么这么写。

宋朝是怎样灭亡的?经过传统教科书的熏陶,经过工业时代、电子时代、信息时代精致的喂养,残存在脑海中的惟一答案是:落后僵化的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要改朝,所以要换代。在这普适的答案之外,还能有更个性和丰富的回答吗?思量之后的再一次认真思量,让我明白,人们常常自以为得到了深层次的东西,其实得到的不过是更深一层的假象。当历史文本被框定在充满历史规律和政治意图的写作框架之中时,历史的写作纯然就是一种为了答案的求证。所以,很多更详尽的历史生活内容,更丰富的那些看起来不那么“顺理成章”的事件被忽视或抹杀,因为需要的是顺理成章直指“真理”的历史叙述。而该书显然不是为了证明怎样的历史规律,它早已逃脱了近代以来的以政治史或经济史为中心书写历史的方法。不仅如此,该书还提到了更多的城市史、民族史、文学史以及绘画史等方面的饶有趣味的故事与资料,描述了城市变迁、宗教信仰、服装服饰、文化娱乐、教育与职业、水利建设等方面的历史内容。例如,对于杭州的描述,就从北宋苏轼任杭州通判一直延续到南宋时作为京城。还有,印刷术是如何发明的,发射火箭的情形,当时新生婴儿的高死亡率,养蚕缫丝的过程……,甚至是中医的艾灸,书中都有生动有趣的图说。这不仅扩充了历史记述的空间,也增添了历史阅读的兴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