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杂说“三境界”

2002-01-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陈鲁民 我有话说
世人知道王国维,大都是因为他的“三境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人间词话》)

何谓境界?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或曰具有魅力的艺术状态、感染人的气氛;或曰作品所描写的生活环境、思想情调;或曰一定的艺术高度、技巧完美的程度,相比较而言,这最后一条似乎更接近王国维本意。可是久而久之,境界的本意逐渐被人淡忘,而引申为“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出的情况”。于是,读书、写作、做事、做人、为官、经商、从艺,自然都与境界有了关连,都可以具有不同境界,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如此,成就小事业、小学问者也概莫能外。

或许是王氏的“三境界”论影响太大,后人“续貂”者不少,花样翻新,却难有能与王氏比肩者。毕竟,王氏的“境界”论不仅是出自大家手笔,而且是穷毕生心血学识所凝,他人的新“境界”说,不过是茶余饭后较有趣的文字游戏罢了。

有人用《桃花源记》中三段话来比喻创业三境界:“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喻创业之决心,为第一境界;“初极狭,才通人”,喻创业之艰辛,为第二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为第三境界,喻创业成功后的收获。此三境,短小精悍,倒也能自圆其说,但未免“续”得过于单薄,弱不禁风。

有人以苏东坡悟道诗来比喻婚姻“三境界”,就有点“俗”不可耐:

新婚燕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朦朦胧胧,有情人终成眷属,糊糊涂涂,幸福得不知东西南北,为第一境界;

人到中年,“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休。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天天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婆婆妈妈加娃娃,循环往复,渐至平淡,为第二境界;

及至晚景,“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静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少年夫妻老来伴,搭帮过日子,“色即空,空即色”,什么都看透了,为第三境界。

最近,香港散文家董桥用毛泽东三段词来比喻的读书三境界,颇有见地,算是续得不错的。一曰:“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喻学海苍茫,自感不足,目标明确,决心读书,气势浩荡。

二曰:“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表现读书中不畏艰险,斩关夺隘,所向无敌之豪情。

三曰:“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比喻读书后见识大长,知古博今,通晓人间正道。

众人大都知晓王国维是“三境界”论的提出者,其实,早在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就提出了参禅三境界:“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当然,王国维利用古诗词来重组的“三境界”和大和尚的参禅“三境界”是两码事,无非用旧瓶装新酒。但这一装就装出名堂来了,原本并不精彩的几句老词,经他这一重新排列组合,赋予新意,立刻熠熠生辉,变成千古名句,或许这就叫“化腐朽为神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