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季羡林先生与电脑

2002-01-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高成鸢 我有话说
当电脑猛然开始改变世界时,季羡林先生已进入耄耋之年。这位率先展望新世纪的智者是怎样看待电脑的?人们无所闻。

1995年秋,我曾在友人冯佐哲先生家中看过季老一篇学术专论的稿件,印有“季羡林稿纸”的手稿厚达100多页,字迹甚为工整,我想这要用多少时间和精力啊。草草翻到末尾,见“注释”的第一条很长,记得其中提到电脑,也没细看。

一年后刊有这篇长文的书出版了,那是繁体精装的十卷本《中华食苑》(中国食文化研究团体的一大工程)的第六卷。专论的题目是《元代的甘蔗种植和砂糖制造》,篇前特加了“羡林按”二三百字,说此篇是《糖史》全书中的一章,“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冯佐哲先生征稿采用”,感谢之余特加说明,使读者不致坠五里雾中。大部头的《糖史》充满中外文献的考证,一般人是难得通读的,尽管季老的论文决不枯燥,还点缀着他的散文特有的情趣。荣幸的是,同一卷中收入了拙文,加上我正下工夫钻研饮食史,所以读了那篇长文,发现了关于电脑的两处可贵的谈论。

在谈到如何从大量宋元文献中收集资料时,作者写道:

我没有电脑,只有人脑,仍然使用以前使用过的极笨但又是唯一可行的办法:逐本、逐页、逐行地翻检。我所遇到的困难和苦恼,完全同以前一样。

巨著《糖史》的资料搜集,当是开始于电脑流行之前。说自己的方法“极笨”是跟电脑的“极灵”相比而言的。这个现代利器用于网上检索的神奇效率,季老可决不缺乏了解。

有一份统计说老年只占“网民”的百分之四五,大多是从事理工学科的。有人“以貌取士”,会把季老归入远离电脑者之列,就像见他穿着中山装而认定他是老农一样。

季老书斋中至今没有电脑。这不会跟他不穿西服一样是因为早年穿“够了”。我猜原因是他的“老眼昏花”。前年初夏我去送呈一本新著(承他推荐的课题的成果),适值他出来取报纸,他说刚做了眼部手术,连门前的台阶都看不清楚,听了令人难过。最近我从网上看到他释读永乐大钟铭文的照片,知道手术很成功,令人欣喜。

季老心不老,对新事物认识敏锐。他在怎样使学术研究适应电脑时代方面早有心得,上述的注释中曾详细谈论。“注释1”说:“写到这里,我才听说,台湾已把全部二十五史输入电脑。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消息,十分值得我们重视。”接着是他的想法:“我临时想到了两点:第一,将来利用中国古籍研究学问,过去认为是最繁重最艰难的搜集资料的工作,已经迎刃而解,可以大大地节省我们的力量了。这是一个福音,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这话在多年后的今天已不新鲜。“第二”,则显示了老学者的睿智:

我们的研究方法和精力分配的重点,必须相应地改变。资料固然重要……,不管多完备的资料,其中必有矛盾,有抵触。这就需要我们来解决,电脑是代替不了的。否则,今后就用不着学者,只会操作电脑,则学问之事毕矣。这哪是可能的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