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伦敦掠影

2002-01-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傅浩 我有话说

西敏寺

伦敦我去过不止一次,且在那里小住过两个多月,但并不太喜欢她。像北京、巴黎一样,她有着老大城市的大而无当和莫名冷漠。如在街上问路,对方可能是跟你一样的外来过客。然而,伦敦的地铁密如蛛网,每个地铁站都提供免费的市区图,交通真是方便。伦敦的文化生活也很丰富,而且许多设施都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不用说没有围墙的公园,就算收藏极富的国立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都是如此。不过,近年来由于维持所需,大英博物馆开始收费了,但门票售价也还不算太高。这些对外来客来说,不啻是一种真诚的款待。

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其中日常的展品,如果细看的话,好几天也看不完。来自各个文明的稀世珍品,当然也包括中国的文物和艺术品,让人目不暇接。显然,很大一部分是不义之财,有些展品的说明就公然承认该展品是某次侵略战争掠夺的战利品。看着在国内都难得一见的国宝,真令人感慨莫名。原位于博物馆内的大英图书馆门前陈列着中国唐代木刻版《金刚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而馆藏的其他敦煌卷子更是多不胜数。顺便提一句,在牛津的博德廉博物馆,我还亲见了在三希堂藏画上常见其印文的“乾隆御览之宝”、“古希天子之宝”之类玉玺的实物,共四枚,其一为象牙玺,均约四寸见方,盘龙钮。另外,在那里我还初次见识了御用的犀角杯。我想,这些东西不是从圆明园,就是从紫禁城掠夺的。英国各地的博物馆几乎无不藏有中国文物。在国外,曾听华人中间有如此议论,说我们的国宝与其在文革中被毁,不如在国外保存得好。这种看法在客观上似不无道理,但毕竟是一种假设,而更严重的是,它忽略了民族感情。现在世界各国都在纷纷要求返还被劫掠的文化遗产。华人中的有识之士也曾为国宝的回归出钱出力。只是我们流落到海外的文化珍宝太多太多了。

与国会大厦比邻的威斯特敏斯特修道院(又译西敏寺)是英国王室御用寺院。其中充满了历代王室成员及一些显贵的墓葬。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墓特别引人注目,但与别的墓一样,棺椁埋于室内的地下墓穴中,不起坟,地上镇以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墓主仰卧合十的石刻写真雕像。而被她杀死的同父异母姐姐苏格兰女王玛丽则仅在走廊墙根嵌有一小块不起眼的石碑。在修道院右后角落,是著名的“诗人角”,英国历代许多有名望的诗人集中葬于此。在时人眼中,能获准葬于此角落是一种荣耀,也说明英国王室对诗人的器重,但分给诗人的毕竟只是这么一个角落,可见与政要权贵们相比,诗人仍不过是附庸,何况有的诗人也有贵族头衔呢,比如说拜伦、锡德尼等。拜伦只有平嵌在地面的一块墓碑,游客不免踏来踩去。布莱克的碑则嵌于墙上。莎士比亚虽未葬于此,但有一尊傲视群雄的坐像占据着显著位置。

与泰晤士河上的蓝色塔桥相望的伦敦塔是古英王宫,现辟为博物馆,犹如我们的故宫,只是规模要小得多。其实它是一座城堡,有石砌的城墙、护城河、吊桥、水闸门。可能由于坚固之故,这里过去常囚禁有身分的犯人。英王亨利八世曾在场院内砍过其王后之一的头。据说她的冤魂不散,至今仍在此作祟。伊丽莎白一世的宠臣沃尔特·雷利爵士失宠之后彼终身幽囚于一间石室中,写出了不朽巨著《世界史》。如今人去塔空,风流云散,却有好些硕大的乌鸦在这里养尊处优,备受呵护。英国人传说,一旦乌鸦离开了伦敦塔,英王室的祚运就完结了。

距莱斯特广场不远的娑嗬区是唐人街所在地,也是性商店等色情场所聚集之处。在欧洲游历期间,我发现这二者往往比邻而居,荷兰也是这样。不过,伦敦的色情场所比起阿姆斯特丹或巴黎的红灯区来,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隐蔽得多,古板得多了。我想,不是因为华人尤好此道,而是因为华人的社会地位低下,才不得不与妓女为邻吧。这里小酒馆林立,向来是先锋文人和艺术家经常光顾的地方。19世纪末的“颓废”诗人及20世纪初的现代派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了足迹,也许还有呕痕。他们不光把酒论诗,有的还携妓还家。不过,英国的妓女不像中国古代名妓那么能诗能文,色艺俱佳,充其量不过是泄欲工具罢了。记得曾有英国人写的中国游记,就对中英婚姻和妓院有所比较,对旧时中国妓院的情调艳羡不已。

圣詹姆斯公园附近的唐宁街是英国外交部和首相官邸所在地。听说从前是开放的,抗议示威者可以径直走到10号相府门前。现在为安全故,在街口安装了铁栅门,使小街变成了死胡同。这条小街是以17世纪外交家乔治·唐宁爵士的姓氏命名的,至晚从18世纪末起就已成为英国政府的代名词了。我曾对人戏言:“唐宁”(Downing)这个名字可不祥得很,它的意思是“走下坡路”,难怪大英帝国要日益没落了;她要想重新振兴,就得把这名字改了,要么首相府就得搬家才行。这话我还没有机会对英国人说,不知他们听了会作何感想。也许英国人还不像中国人这般迷信之甚,所以他们还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国运竟会与这恶谶有什么关系吧。

伦敦的欢迎是不动声色的,也是蕴涵幽默的。闹市区林立的卖旅游纪念品的小铺和小摊不时会逗你会心一笑。你会发现一张明信片上,两个发型如古希腊战士的冠羽似的“叛客”(punk)冲你伸出中指,下面配的文字却是“来自伦敦的问候”。另一张想必是“狗仔队”员抓拍的打高尔夫的查尔斯王子的照片:不知因何不适,王子的一只手正伸在自己的裤裆里,配的文字则是“好球!”还有一张干脆是一张黑纸,题为“伦敦之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