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炽热的学术

2002-01-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秦晋 我有话说
《准“五讲三嘘集”》, 袁良骏 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决定学术价值的自然是它的真理性和深刻性。然而任何学术理论都是人的大脑的产物,因此它不仅具有理性而且具有人性,不仅具有人性而且具有个性。这在人文学科方面尤为明显。当你翻开一部学术性著作时,你所面对的就不止是一种理论,同时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我们读袁良骏先生的《准“五讲三嘘集”》,这种感觉特别突出。

袁先生是我的老师,我在北大中文系上二年级的时候,袁先生留在系里做助教,那时,他已经是小有名气了,还是学生时他就在《光明日报》上与郭沫若商榷曹操的评价问题,而且在鲁迅研究方面也十分活跃。现在,他的学生都已然老气横秋了,袁先生却依然充满活力,在文学研究领域里锐气不减当年。像他这样能够始终保持一种青春状态的学者,是不多见的。

袁先生是现代文学专家,而他研究的范围要广泛得多,《准“五讲三嘘集”》不仅记录了他近年来的学术研究和活动,还包括了从一个学者的角度对当今社会文学和文化现象的看法。他一方面站在当代看现代;一方面又站在现代看当代。书中谈及的人物,从鲁迅、周作人、徐志摩、丁玲、张爱玲、沈从文、舒芜,到白先勇、金庸、夏志清、琼瑶,以及余秋雨、浩然、王朔、棉棉等。在这些论说中,既体现了他的学识,又明示了他的观点;既反映了他的思想,又表达了他的情感。我们从中能够看到一个在学术理论问题上极端认真、绝对负责、毫不妥协、永葆热情的袁先生。我们读到的是非常现实的、富有激情的和极有性格的文字。

我认为,贯穿于这些文字中的最清晰又最深刻的东西是一种真诚。真诚不代表学术,然而学术需要真诚,只有真诚的学术才可能更接近真理。袁先生是鲁迅研究专家,写过多部鲁迅研究著作和上百篇关于鲁迅的随笔,但他没有忘记一笔旧帐: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奉命写过拉鲁迅为政治斗争服务的东西。他说,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歪曲了鲁迅,误导了读者”,是以背离鲁迅精神研究鲁迅。袁先生把自己当时的做法称之为“走火入魔”,是他“终身难忘的沉痛教训”。袁先生对丁玲的研究也是比较早的。编过《丁玲著作年表》、《丁玲研究资料》、《丁玲集外文选》,出版有《丁玲研究五十年》。他对丁玲在一次次政治运动中受难,对她忍辱含垢几十年的境遇十分同情,但对丁玲在与沈从文的恩怨中所表现出的绝情、不顾历史事实、乃至恶语相向,以及她在创作理论方面非常陈旧而极端的观点,均有评议。文坛的是非恩怨很难理得清,袁先生以他的真诚去梳理纷乱的历史,去开掘他的文学研究,把体察和把握事物的态度,变成为他理论思维的特点和风格。

有真诚才可能坦率,而在坦率的背后是自信和勇气。一种缺乏自信没有勇气的学术只能仰人鼻息、拾人牙慧。袁先生的作品中充满了自信和勇气。当年质疑郭沫若时,袁良骏不过是个学生,郭老说他“不读书好求甚解”。这话至少一半是说对了,“好求甚解”,敢求甚解,确实是袁先生的性格。袁先生不是那种闭门书斋做学问的人,他对与文学相关的社会现象都极为关注,而且有很强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对文坛热点如:新儒学问题,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和鲁迅的评价,文学的高雅和低俗,“周作人热”,金庸和武侠小说,浩然的自我评价,余秋雨的是与非,王朔现象,卫慧、棉棉与“性爱小说”等,都发表过文章,直率地表明自己的看法。他的学术不是教科书式的,而是观照当下、联系现实的;不是超然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涉世的、锋芒毕露的。他不能容忍对基本事实的违背和对基本原则的破坏。在学术问题上,这个从山东农村一步步走上来的学者,既不怕穿鞋的,也不怕光脚的。也许这正是他的魅力之所在。

学术理论也是人的生命体验,它应该具有人的内在情感,既包含着人生的意义,也蕴蓄着心灵的激情。并非袁先生每一种论点都能被所有人接受,他的较真儿和穷追不舍,还使他经常处在论争的旋涡,但他那种一以贯之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壮心不老充满活力的激情,始终令人敬佩。与冷冰冰的学理和带有铜锈味的文化相比,袁先生的学术是踏实的、真挚的、炽热的。他的学术态度和精神,在今天的理论文化环境中无疑是非常需要的,而且是十分可贵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