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出书“跟风”一定要不得吗?

2002-01-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国内出版业界对“入世”话题的热切关注一直持续到今天,业内人士一边大喊“狼来啦”以骇人听闻,一边在“社长沙龙”里研究御敌之策。如果“入世”还算“机遇与挑战并存”,令人沉重之余尚且埋下希望的种子,那么在这个抢夺选题的多事之秋有不少是大家心照不宣的“恼人秋风”,比如“跟风”。

质疑“跟风”

2000年8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哈佛女孩刘亦婷》,作者就是这位被世界名校——哈佛大学录取的女孩的母亲刘安华。到目前为止这本书已经重印14次,销量已经达到130万册。畅销书横空出世,繁华未尽而身后更是热闹。2001年2月份,时代文艺出版社推出了“素质教育纪实报告”丛书,包括《哈佛男孩张肇牧》、《剑桥女孩孟雪莹》、《东大男孩王欣华》;到7月份又出版了《北大女孩谢舒敏》、《清华男孩章启轩》。作家出版社继成功策划出版《哈佛女孩刘亦婷》之后,乘势再次推出一个“哈佛女孩”——陈元,于是有了《轻轻松松上哈佛》(2001年7月第1版)。就在这个7月,又相继诞生了《哈佛素质教育理念精华——如何开发少儿的智慧潜能》(延边人民出版社)、《走进哈佛》(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我家笨笨上剑桥》(中国社会出版社)。到10月份为止,这类“家教图书”成员还包括《哈佛才子——如何用卡尔·威特法则培养你的孩子》(金城出版社)、《哈佛天才——用卡尔·威特法则培养出的哈佛孩子》(海潮出版社)、《卡尔·威特的教育》和《俗物与天才》(京华出版社)、《博士姐妹》(中国经济出版社)、《玩学习——三个博士姐妹的家庭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千万别管孩子》(中国经济出版社)。

“跟风”这个词本身含有讽刺和揶揄,而业内人士对于选题上的相似可谓众口一词地批评,有人说:“出版社跟风出书,是一种幼稚和没有自我的表现。”类似的观点不知被多少人“拷贝”,几乎是不刊之论。然而,仔细推敲一下,如果讨论的对象限于图书名称近似,题材相像,那么依照批评者的逻辑:是不是一家出版社碰过的东西别的出版社就应该避而不谈?某个领域的选题一经众出版社的陆续开发便“荒芜”,后来者的产品均是“低营养”,甚至不值得一提?

是“跟风”还是“分食蛋糕”?

有的教育专家认为,家教类书籍已经走到一个庸俗的套路中去了,即通过一个个成功的个案,为家长们展示了一个个耀眼的成功故事,而选取的杰出孩子,竟如此缺乏想像力,千篇一律读名校,特别是读哈佛,此类图书灌输给家长的仿佛是,唯有哈佛才是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不变标准。

记者采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出版社编辑,她说:这种“专家”观点颇具似是而非的色彩。家教类书籍几乎找不到他们所谓的“关于不变标准的讨论”,家长虽然理论不比专家,可是也不至于像专家想像得那么缺乏思考能力而去“按图索骥”。成功即使没有不变的标准,也多少应该具备一个“标志”吧,上名校是对孩子各种能力的一种肯定,但家教类书讲述的也并非是“上哈佛韬略”,上名校是这些孩子最后的一个人生选择,读者尽可以不模仿,只是从这些孩子成长的经历中得到借鉴。如果说什么样的现状可能造成“不变标准”,恐怕就是单单《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风行。试想大家只瞅着刘女士的“育儿经”,连刘亦婷小时候的食谱有朝一日也成为“经典”。既然“家庭教育”类图书的主题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与“模式化”是格格不入的。既然是“个案”,那么多几个成功的“个案”以相互对比参照又何必指摘?

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出版业,好的选题不可能逃脱部分甚至全部被“拷贝”的命运,反过来说一个行业的繁荣也无法剥离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现象;那些对家教类图书持批评态度的业内人士恐怕也不能保证自己从未趁着别人的成功策划所开拓出来的市场小赚一笔。重要的似乎已经不是该不该学习,而是如何借助别人的智慧来完善和进步,与市场的开拓者争抢地盘,与最先发现蛋糕的人分食成果,吸取前人的教训,以己之长补其所短,不断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应该称做分食,而不是吃人家的残羹冷炙——那才是不折不扣的“跟风”。

后起者未必“落后”

当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生陈元获得网络“阳光女孩”一等奖之后,作家出版社的姜琳女士凭着多年编辑工作的经验开始注意这个女孩。通过多方介绍,姜琳与陈元的父亲陈小放取得了联系,并请到了另外一位作者宋元。姜琳告诉记者:“当时是2001年的5月,我满怀信心地在会议上口头陈述了《轻轻松松上哈佛》的选题策划,当时与会人员一致同意。宋元本人十几年以前曾从事教育工作,而陈小放的育女经验经过他本人平时的细心整理记录已经具备相当的系统性。所以他们仅仅用了一个月就完成了书稿的编写工作,到7月份《轻轻松松上哈佛》便出版了,一版开机5万册,一个月后开始加印,到去年11月份为止已经销售近10万册。”

4个月取得10万册的销量,在满眼都是谈家教图书的形势下已属不易。一方面《轻轻松松上哈佛》与《哈佛女孩刘亦婷》相比去掉了许多琐碎的枝节,而更强调教育理论的系统性和可读性;另一方面从策划到出版只用了2个月的时间,赶在其它家教类图书大规模出版之前抢夺先机。在这方面,《千万别管孩子》似乎“稍逊风骚”。作者宇飞在书的后记中说:“本书的准备工作比较长,从采访到最后成书,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一年前,坊间几乎没有此类书籍;一年后的今天,这类图书有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都是。因为精心制作,耽误了出书的最佳时机,算是生不逢时吧。”《千万别管孩子》出版于2001年10月,在一年前的2000年10月,市场上似乎只有《哈佛女孩刘亦婷》一本叫座。

不过这一年的时间并非花得不值,《千万别管孩子》从名称到体例都有明显的特色。绝大多数家教图书是父母写成的“教子经”,以孩子成长的过程为线索。而《千万别管孩子》一书却以作者宇飞采访的角度进行叙述,由案例和专家点评两部分组成,以“自主教育”所需的基本素质为主线,每章最后还有专家建议,附录中提供自测题,以备读者测试自己教育孩子行为的合理性。据了解,《千万别管孩子》声称预期销售量是500万册,近4倍于《哈佛女孩刘亦婷》,能否实现我们拭目以待,不过单单这句口号足可见出版社的信心。

不以成败论英雄

媒体对家教类图书的“跟风”颇有微辞,证据之一便是除了《哈佛女孩刘亦婷》,其它同类图书销售业绩平平。《哈佛女孩刘亦婷》占首创之优势,加媒体助阵,要其它后来者赶超130万册的成绩实在强人所难。但是,出同类图书的出版社并非全要和别人“较劲”,非要比个输赢,相反,有的出版社原本就是怀着一个平常心。比如出版《我家笨笨上剑桥》的中国社会出版社,责任编辑徐付群告诉记者:“培养孩子无公式,中国家庭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别人成功的经验仅供参考。我们的这本书无非是多给家长提供一个成功个案,销量乐观一点地估计只在5到6万册,我们并未对此抱以过高的希望,而且我们出版社的主攻方向也不在这里。”《博士姐妹》的责任编辑张新安女士对记者说:“素质教育理论博大精深,仅仅一本书根本不能体现整个体系。博士姐妹从鄂西山区走向美国名校的经历使我本人也深受感触,我们出版这本书更看重的是它的社会效益,当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不矛盾,我们相信读者有自己的鉴别能力。”

教育专家曾批评家教类图书缺乏创新,千篇一律地讲述“尖子生上名校”故事。事实上个别被斥为“跟风”之作的书籍内容反而比《哈佛女孩刘亦婷》更有嚼头。一位家长读过《北大女孩谢舒敏》之后曾这样评论道:“作者是谢舒敏的父亲宋伟平,他本人读书甚多,而且能够将各种学说理论融会贯通,所以运用自如地引经据典,并深入浅出地阐述观点。论述过程中穿插教子亲身经历,酣畅透彻的说理结合平易文字写成的故事让读书的大人深受启发和感动,虽然是在讲述他的教子理论,可何尝不是处处点到我们成年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弱点甚至是劣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