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改编不是简单的修补

2002-01-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张戈 我有话说

名著像枝叶茂盛的大树,不知将“修剪”成何等模样夏丽川 图

古时候在一些达官贵人的府里往往都养有一些吃闲饭的人,往好里说叫食客,再难听点就是一吃白食的。说到底都是为了吃。看来从古到今人们都一样,为了活命,为了吃饭,有可能是为了吃得更好,什么事也可以做。当然他们中也不乏人才,像我们初中时学过的冯谖,危难时也救了孟尝君一命,这样的人在史中毕竟是少数,起码历史记载中有名有姓的好像就他一个。其他有影响的就是学狗叫,学鸡叫的,帮勾践骗开城门的那些,史书上却还未留其名。

现在的影视界,出版界好像也在继承这种传统,不过他们攀附的却是名著,名著改编蔚然成风。

像中央电视台已经把四大名著全部拍成了电视剧,把名著拍成电视剧,也应该算是对名著的改编。看准了金庸小说的社会影响力,央视如今又要“吃”上金庸,不过金庸可不是好“吃”的,第一口《笑傲江湖》没吃正部位,便被金大侠拍了一板砖,难得的是央视的导演从哪里跌倒还想从哪里爬起,第二口又看准了《射雕英雄传》,只是结果不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呢,还是要再听取骂声一片。

央视所拍的四大名著虽然叫好的人居多,也有不少人对其提出批评,说这些电视剧只有表面的热闹劲儿,缺乏内在的戏剧性。大多情节只是平面铺开,线性发展,平淡乏味,缓慢拖沓,缺乏人物的性格碰撞和情节的传奇色彩,使观众看着“没戏”。

有关专家认为:要“有戏”就得大胆地改写小说原著,敢于依据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需要,有取有舍,或虚或实,创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可现在对名著的改编既放弃了现代人的思想观点和审美情趣,也束缚了艺术创作自由。结果成为小说原著的复制品,相似的是人名地名,熟悉的是书名,而缺的是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这就是其症结所在。

央视在改编金庸的小说上虽然是能力不行,但态度毕竟还算好的,有一类的改编就不那么严肃了。据我所知,中国电影史上拍的最多的系列电影就是《黄飞鸿》,大约有100多部了。100多部下来,大多只能做到名是而人非。在大部分电影里黄飞鸿和十三姨是继母和儿子的关系,李连杰版的《黄飞鸿》里黄飞鸿却又和十三姨暗生情愫,眉目传情,黄飞鸿九泉之下恐怕也要气得翻身。

相比影视改编,出版界的可要保守得多,不过给名著配几幅插图,要不就是在书籍印刷上翻翻花样,至多就是来个漫画某某,离经叛道的似乎是少数。

我们几乎是吮吸着经典的营养长大的,从小就接触学习品味着各种各样的经典。于是,从认识经典那一刻起,我们便约定俗成地仰视着经典,敬畏着经典,膜拜着经典,按照“经典的”对经典的诠释说法去记忆理解接受着经典。如果有任何的改编与我们心中的形象相去甚远,往往就会招致众怨。

这就说到了一个名著改编方式的问题,如果按部就班可能就会画虎不成,难得有什么新发现,如果随意篡改,远离了原著。往往也是费力不讨好,招致天谴人怨。

重要的是能做到神似,像人艺的《茶馆》,历任导演都做过变动,但不论如何变动,依然保留着十分神似,既不得罪老观众,又能适当出新,吸引新观众,这可能就是改编的最高境界了。作家杨争光曾说过:“从小说到电视剧,改编是必须的,但最好别让观众看出来。似改非改,不是简单的修补,这应该是一种境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