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时殷弘: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智者”

2002-01-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郑建鹏 文 我有话说

约时殷弘,颇费了一番周折。身为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的他要不时去政府部门参加咨询会议。他还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国际关系史、美国对外关系和当今国际政治与战略,同时还兼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欧洲学会理事和中国中美关系史专业研究委员会理事。国际关系专业“科班”出身的他对自己的研究有着清晰深刻的内省和鲜明的认识:“国际关系研究这几年在国内发展很快,首先是因为在现时代,一个国家的战略总思路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而在我国,国民关心程度的加深和相关学科如政治学、社会学的不断发展更使国际关系研究日益体系化;再则,政府部门所看重的国际关系学科的政策咨询功能在频繁变化的世界局势面前也越来越显现出其特有的价值。”

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耕耘了近20年的经历也锤炼了时殷弘的坦率与真诚,他说:“说发展迅速是纵比,其实同国外相比,我们还处于欠发达阶段。”时殷弘认为,造成这一尴尬境遇的原因很多,一方面国内研究界落后的科研条件和频繁的社会活动使广大研究者“学理”基础不扎实,读书思考拓展知识基础的时间较少,“媒体学者”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国际关系研究界从业人员的学术背景和教育经历比较复杂,很多人并非来自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而是政治、语言等社会学科,因而对人文基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广泛而扎实的历史背景知识,在观察问题时常带有狭隘的本位历史观和“就事论事”的学术缺陷;表现在思考能力上则缺乏足够的理论熏陶和运用,写文章往往陷入一种“实有余而虚不足”的误区。他解释说,“实”就是事实陈述,“虚”就是规律升华,“实有余而虚不足”正是我们同西方研究界的最大距离。

时殷弘是一个冷静、理性和勤于思索的学人,对于自己的学术追求,他回答说,很简单,希望自己依靠宽广的知识涵养和尽可能深厚的学术功底,形成明确的国际政治观,并在研究中通过有意识的积累和沉淀确立起观念体系和表达方式上鲜明的个人风格。时殷弘笑着说:“写出来的东西,要让别人看出是你写的,这就是我的目标!”

时殷弘对业内一些不正确的国际政治观和方法论极为遗憾与忧虑。对此,他感到的是沉重的责任:“国际关系研究期待着智者的涌现,期待健康理性的公众舆论。”

除了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和国际战略问题的研究之外,时殷弘还承担着一项20世纪前期世界政治基本问题的科研课题,并开始主译一套国家大战略理论和历史名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