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新在特色中升华

2002-02-0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曹培红 我有话说
本报讯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我国实施“十五”规划的第一年。在新书品种不变的情况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实现销售码洋比2000年增长17%,销售收入比2000年增长43%,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杨昭茂社长说:“这一切得益于我们直面加入W TO的挑战和机遇,加大改革力度,优化图书结构,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全社上下的共同努力。”

从1985年至今,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已经出书3000多种,其中初版书1600多种,重印率近50%。新书品种中,教材和学术著作占60%以上,体现了大学出版社的选题方向。1997年11月,该社顺利通过原国家教委对出版社的评估验收,评估意见认为:该社“已进入稳定发展的良性循环状态”。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的社训是“团结、务实、严谨、创新”,那么,该社取得今天成就的原因在哪里,也许我们可以从社训入手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出版产业是一个知识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体现者和身体力行者。杨昭茂社长认为,“创新是时代的口号,对我们来说,创新首先是以人为本,要加强人才培养,建设一支能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人才队伍”。

近几年,该社通过召开营销策划研讨会、安排编辑人员参与图书发行活动、组织编辑人员到书店调研等活动形式,既使编辑室与发行部之间、编辑人员与发行人员之间增加沟通,又增加编辑人员与读者接触,使编辑人员了解市场,增强市场意识,提高选题策划的效益。编辑人员通过各种活动形式,请进来,走出去,密切与作者的关系,建立和发展该社作者队伍,提高选题策划的主动性。编辑还经常与出版部联系,或到印刷厂了解印刷工艺,掌握印刷工价。每种书稿发排前,编辑都要对图书印制质量、装帧档次、印制周期和图书成本等进行考虑和估算,经营意识大大增强。这样,一批复合型的出版人才正在形成。

创新要以人才为本,但更要在产品上体现出来,这一点在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来说就是要形成特色出版和特色产品。“要努力使本社出书特色更明显,逐步形成一批本社图书品牌,特别是使反映本校学科优势的几套新教材占有一定的市场,并成为长销品种”,杨昭茂如是说。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大本营,该社先后形成了反映本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的多种系列教材,如“建筑工程系列教材”、“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列教材”、“生物科学与工程系列教材”、“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列教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列教材”、“工业管理工程系列教材”等。与此同时,该社积极尝试与一些兄弟院校共同策划出版某些教材,如“投资金融系列教材”等。目前,本社常备教材书目100多种,全国有几百间大专院校选用本社出版的教材。我社在理工类教材的出版上,越来越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和水平。在服务教学与科研的同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还努力出版为科教兴国服务的实用技术类和文化教育普及类图书,其中“实用电工系列书”、“计算机知识系列书”、“医疗保健系列书”、“绿色食品与健康丛书”、“当代应用写作丛书”等畅销不衰;有些图书入选全国服务“三农”图书书目,有多种图书获全国或教育部优秀畅销书奖。有些单本书年销售量超过100万元码洋,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航天文化》作为国防科工委和国家航天局的重点支持项目,该书的高质量出版得到了有关领导的赞扬,多家报纸做了报道;《中国二十年伪科学现象透视》作为宣传科学、反对伪科学的优秀读物,被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选为向领导干部推荐的图书,在该报进行了强档推介。2001年该社出书371种,重印率60%,教材专著占全品种的63%,又体现了该社作为大学出版社的办社特色。

创新以人才为基础,创新在特色中升华,这是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发展轨迹。谈到未来的发展,杨昭茂社长说:“目前,我社正组织职工深入学习贯彻‘第五次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工作会议’精神,进行改革发展的探索,在新的征途中,我们将振奋精神,进一步发挥高等学校人才及技术优势,努力使本社成为办社水平与学校的发展规模相适应,出版特色较为明显的理工科大学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