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探索文学创作的奥秘

2002-02-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何镇邦 我有话说
1988年秋,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联合举办的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在京开学,我和我的朋友童庆炳教授作为这个班的总导师着实兴奋了一阵,也忙活了一阵。我们一起起草给国家教委的报批报告,一起进行招生,一起设计课程,一起延聘讲课的教师和辅导创作的导师,当然,也都亲自为这个班的研究生讲课。童庆炳教授担任的是“创作美学”这门学位课的讲授任务,他从1988年秋起开始认真备课,直至1990年春开始上课,每周四节,共十六次,即十六讲,成为一门既有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又能联系创作实践,尤其是学生们创作实践的课。这门课很受学生的欢迎。他不仅有相当多的新观点,诸如文学观念五十元,关于文学的审美场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元语言”等等,而且每讲都结合主要理论观点分析一位学生的作品,诸如分析过刘震云的中篇小说《新兵连》和毕淑敏的中篇小说《昆仑殇》等等,且分析得很透辟。

据老童讲,“创作美学”这门课,在为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讲授之后,又为北京师大校内研究生班以及别的研究生班先后讲过十遍,每次讲课,都对讲稿进行修改和充实,于是形成了读者们看到的这么一部理论体系完整,颇多创见,深入浅出的专著。

照我看来,这部理论专著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色。

首先,它有着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密的结构。全书共十六章,从文学的观念和基本特征到文学创作过程的若干有待阐释的奥秘,从文学的语言到文学对象的内涵的整体性和心理场效应,从作家的童年经验、原型经验到审悲经验、审丑经验,从作家的艺术知觉力、艺术情感力到艺术想像力,作者都把它们放在一种新的缜密的理论架构中加以论述。从这部书的结构可以看出,作者是把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审美论、创作论和作家学三者联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创作美学”。这种结构,就表明作者的理论整合能力以及理论实践紧密联系的理论风范。

其次,这部专著具有可贵的理论开创性。它不仅继承和融合了前辈美学家的理论,而且提出不少新的创见。比如关于文学观念五十元的创见。作者在归纳对于文学属性论述的基础上,深入考察了20世纪世界文学发展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发展的状况,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把文学归纳为三级性质和五十种观念。这种对文学观念新的阐释既具有理论开创性的意义,又具有指导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实践的重要意义。我在评论实践中,多次运用童庆炳教授关于文学观念新的观点来考察中国90年代文学发展的态势,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再次,熔中外古今于一炉的理论思维。打开这部专著,当你阅读每一章节的时候,都会发现,童庆炳教授是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学者,他对每一命题的论述,都摘引外国文论尤其是20世纪西方文论和中国古典文论中各种精辟的论点,然后再推论出自己的新观点。在这儿,老童并不是在显示自己广博的学识,而是把自己的论断建立在比较可靠的学术基础和美学遗产上,是善于把中外古今的文艺理论熔于一炉。以此书第三章为例。在此章里,作者不仅引述西方文论,具体点说,也就是西方文艺心理学中“格式塔质”关于“审美场”以及“异质同构”的理论,同时又对中国古典文论中关于“气”、“神”、“韵”、“境”、“味”的理论加以综合阐释,并把它与“格式塔质”的理论相互对应和交融,从而对作为文学艺术特征的“审美场”作出深入而独到的阐述。应该说,这样的理论阐述极为不易,而且是值得称道的。

最后,理论的明晰性和简洁性,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文风仍是这部专著最鲜明而且最可宝贵的特点。我向来认为,好的理论是能把复杂的问题说得简单明了,是可以用来指导实践的,与实际紧密联系的;反之,刻意把简单的问题说得复杂,故弄玄虚,下决心不让人读懂更说不上指导实践活动的理论,就是不可取的理论。当下,不少标榜新潮、先锋的理论大都是下决心不让人读懂的,也是故意把一些原本简单的问题说成复杂的。在文艺理论界尚夸饰、尚新潮、尚浮华的情况下,童庆炳教授这部理论专著的问世具有重要意义,它的理论思维的明晰性和简洁性,它的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的文风,犹如一股清风,一泓清泉,具有对读者滋润心田,对理论界匡正时弊的作用。这一点是我感到最可宝贵的。

《维纳斯的腰带》,

童庆炳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