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托福:梦想和手段

2002-02-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阎晶明 我有话说
由于我本人也曾经混迹在“托派”当中,所以对有关托福考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议论的文章就特别在意。从《读书》杂志(2001年第6期)读到何南林《一份“托福”成绩单的启示》,又生感慨。何文列出一份亚洲国家和地区近年考托的成绩单,中国列在菲律宾、印度、斯里兰卡之后位居第四,紧随其后的是尼泊尔、印尼、巴基斯坦、马来西亚,亚洲强国及富裕地区如韩国(第九)、香港(第十一)、台湾(第十五)、日本(第十八),分别列在十八个国家和地区中的后半程。何文的主要分析观点大约是,富强如日本人科技领先,在考托中却远远落后于中国人,中国人考托方面与菲律宾、尼泊尔等“小国”并列,说明了“越是贫穷落后的国家,成绩越好”的事实。中国人急于脱贫、出国梦强烈,所以耗时费力于考托福。“一个国家的考分越低,就越是证明该国的年轻学子不把出国当一回事”,等等。何文的分析自有道理,结论却未免太偏。

“托福”的全文直译是“作为一种外国语的英语考试”(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 ignLan-guage),中国“年轻学子”应算是最标准的考生,因为我们的母语同英语毫无瓜葛。但以何文提供的国家名字看,与中国同列前茅的国家大多把英语视做官方语言,这同它们的殖民地出身等历史渊源相关。“前八强”中,除中国外,其他七个国家几乎都是英语通行的国度,他们的考生成绩和中国学生的不能相提并论。我记得自己申请过的一些美加大学里,在托福成绩的要求方面,特别强调“英联邦”国家的考生成绩另行规定。由于汉语的特殊性,中国人眼里的外语是完全彻底的外语。看法网颁奖仪式上,冠军选手可以自如操纵英、法、德、西等数种语言,就感慨人家的文化素质之高,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大多数只懂一点英语的中国学子就在文化素质上比他们低,这不是一个类比的问题。况且尼泊尔等“小国”每次参考人数不足百人,中国考生数目却达七万之多,其中的比较没有多大价值,并不能说明一国的“外语”风行程度。

的确,无论是“托福”还是“GRE”,在中国的热度十分高涨,有几年连报名都要连夜排队,跟困难时期的购粮买面差不多。出国、脱贫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因此耽误正经科技文化学习的人和事也不在少数。但托福考试对经济上没有力量的“年轻学子”在出国途径和奖学金方面的支持和诱惑却不可小视。中国人风行托福最主要的还是改革开放的一种标志而不是贫穷落后的结果。托福考试60年代就已开始实施,中国人热衷还是近20年的事。就此而言,一个国家的考分越低,就证明这个国家的年轻学子不把出国当一回事,“这个国家也就越有希望”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卢旺达等国的年轻学子恐怕连交付考托费也成问题。他们的运动员练长跑都是赤脚走天下。出国留学有多种途径,考托是其中一种,日本人虽然考托成绩不高,但他们的青年在留学热情上并不见得比中国人低。

这两年,由于出国相对容易得多,考托并不像前些年那样具有那么强的梦幻色彩。而且一些英语国家逐渐“自立”,并不把托福成绩当一回事,澳大利亚最近就宣称不再承认托福成绩,而专设针对外国人的“雅思”考试。

作为一种外语水平的测量考试,托福这个量化标准尽管不无“霸权”色彩和片面性,但总体上的作用却不可否认。中国有关方面也受此启发,设法启动“汉语托福”考试(HSK),随着国力的增强和社会的繁荣,“HSK”考试是否会像托福那样在全球发热也未可知。我觉得,提倡中国人在多方面超越他国是对的,但要包括在托福成绩上远远“落后”于日本,却大可商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