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葵花、锥子、冰咖啡

2002-02-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刘敏 我有话说
阅读了2001年的《散文海外版》,我感觉就像是喝了一杯冰咖啡,有点香,有点苦,有点凉,有点甜,令人回味无穷。

要办成一本在全国非常有影响的散文选刊,首先要给读者提供大量的信息。因为选刊不同一般的刊物,它是在大量的散文中选最优秀的,这些优秀的散文,是浓缩当下好散文的一个窗口,从这个窗口,可以一睹当今散文的潮流、走向和趋势。《散文海外版》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散文信息。我把这种信息比作像葵花盘一样的圈层结构。这种圈层结构,让读者从多种角度感受到了我国散文的发展方向。

比如“科学随笔”栏目,将科学和人文艺术结合的散文,在当今散文中很少见。尤其是那些出自大科学家的散文,更是十分难得。美国的漆孝诗写的《基因畅想》,如果让一个作家来写,即使再深入生活,也绝对写不出那样深刻又生动的科学散文。另外,“热点点击”栏目,由于纪实性,看后令人耳目一新。王宏甲的《寻找一个对祖国有责任感的人》,用纪实的手法,十分感人地讲述了一个归国学子报效祖国的艰辛历程。留学海外的博士生闵维方,在美国斯坦福大学4年攻读下了3个学位,他的优异成绩,在美国都是非常惊人的。但他毅然放弃了美国优厚的条件,回到了祖国。他回国后,瞄准了中国家庭最为关注的教育问题,决心为改变祖国落后的教育辛勤工作。还比如“文化散文”,一些文化使者,自动承担了传递域外文化信息的写作,他们就像是行走于空中的“文化飞人”,为全球化时代架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无论是冯骥才的《巴黎的天空》、《街头的吻》,还是余秋雨的《远方三城》,都从不同角度,对全球化时代文化信息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作家专栏”不仅被作家本人看中,更被广大读者看中。因为这个专栏中发表的一些作家散文集锦,是一个时期作家散文的精品,像地毯式轰炸,让读者感到痛快又解渴。无论是王安忆的《台湾的小众》,还是莫言的《马语》、蒋子龙的《伤筋动骨》、史铁生的《记忆与印象》,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全球化和市场变化的复杂结构中,每个人都在这个时代更加重视个体的直接感受,个体的经验,个体的思念,记忆,忧伤,孤独,寂寞,浮躁,恍惚,爱恋。

我在《散文海外版》中,读到了很多属于个案的散文,我之所以将一些作家写的散文归于个案,是因为那些饱含着深厚个人情感和独特生命体验的散文,不仅像是一把锥子扎进了读者的心,还像是一段段绵绵的情,让你感动得心跳加快,眼圈发红。比如阎纲的《我吻女儿的前额》,就是一篇饱含着深刻情感,读后令人震撼的散文。作者以一个父亲的身份,将自己和女儿的生死离别写得是那样的真切感人。还有韩美林的《小板凳》将一个伴随了他生命大半辈子的小板凳,写得绝妙生辉,小板凳就像是他人生的重要道具,借物写情,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生命感受。再比如李存葆,他近年来的散文,无论是《祖槐》,还是最近写的《钻石与命运的对话》,都使我感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他就像是一个闻着地气写东西的人,土地上的一草一木,山川水流,都能引发他对那一地域人的生命故事的探求。这类个案散文,每一篇,都像是一面人生的镜子,折射出作家心中一个难忘的故事一段忘情的迷恋;一种撕心裂肺的感伤情怀;一次次刻骨铭心的回忆和忏悔。

散文说到家还是要以情感人,而世界上最真实的情感莫过于作家最痛最深最直接的生命感受,这种来自于作家内心的生命感受,是散文永恒的创作来源。期盼《散文海外版》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散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