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国首部循证心血管病学专著问世

2002-02-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赵振忠 我有话说
循证医学理论于1979年发端于英国,并于20世纪80年代出现跨国合作方式。1998年中国代表出席了第四届Cochrane协作网年会,加入循证医学理论的全球性研究活动。目前全世界有13个Cochrane中心分布在英、美、加、澳、法、意、荷兰、巴西等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也在积极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西医药学的现行临床医学模式是以经验和推理为基础,它评价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手段所用的指标是临床替代终点(Clinical Surrogata)或替代终点(Surrogata Paint),例如血压、血流动力学、血液生化指标(血糖、血脂等)、心律失常(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目前在国际上的许多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不少治疗手段对临床替代终点的影响并不平行,对病人预后终点的“治疗效果”也呈不一致性。

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和医学界逐渐接受了循证医学理论(evidance-basedmedicine,EBM),它是以全新的医学思维模式代替传统的临床思维模式,对传统的以经验和推理为基础的医学思维模式进行挑战,为现代临床医学提出了全新的思维方式。

循证医学,即“以证据为基础”的概念和模式。其证据的获得是通过多途径,也就是包括流行病学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对类似研究的荟萃分析、针对替代终点的研究等,获取重要参考价值的临床证据,在此基础上评价药物或非药物手段对替代终点的作用,强调评价它们对预后终点(例如总死亡率、心血管主要事件、生活质量和成本-效益比等药品经济学指标)的影响。总之,循证医学强调科学规范防治疾病;既有效,又合理地使用医疗费用;是指导药物开发的指南,是指导临床医生规范科学防病治病的指南,是学术团体制定重大疾病防治标准的重要依据,是政府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制订政策法规的重要参考指标,是临床医学中具有划时代作用的医学思维模式的里程碑。它必将对传统临床医学模式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我国,循证心血管病学(evidance-based cardiovascular medicine)是EBM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由我国著名心血管疾病专家胡大一教授主编、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循证心血管病学》,就是运用循证医学的思维模式,结合我国的临床实践,以简练的语言,对循证心脏病学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注重临床实践,介绍了在循证医学模式下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大进展,不能不说是一部从理论到实践阐述循证医学原则的好书。

《循证心血管病学》共分十大部分,介绍了循证医学概论、总的概念和证据评价、心血管疾病防治、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脏疾病、心脏瓣膜疾病、血栓和栓塞性疾病、循证心脏病学的临床应用等,共61章,约120万字。该书对指导我国循证医学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是心血管疾病临床工作者的指导性用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